拉贝日记6篇

2023-09-22 16:52:25 拉贝日记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察日记 | 日记格式 | 小学日记 | 初中日记 | 高中日记

  范文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范文的整体构思。如果你正为写范文而烦恼,留学群的编辑为您准备了相关内容,敬请查看“拉贝日记”,希望这些材料能帮助你并供你参考使用!

拉贝日记 篇1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DD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 篇2

  一部《拉贝日记》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John Rabe,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无论他当时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几个外国人建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大量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二战中,有几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只是由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分歧,使得他们侥幸存活。但是在战后这60多年里,以色列和整个犹太世界,都时刻在感激中国人民,在最危及的时期曾经接纳过他们。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被日本人所占领,尽管当时的中国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就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或许能救到许多人,别人都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片子虽然是中德合拍,但导演是德国人、剧本也是德国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的德国电影,只不过用了一些中国演员。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贝日记》没有常规的中国思路,也没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进行大量描写,电影突出的还是拉贝这个人,从一个亲民的资本家转变为帮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贝的日记,换个角度讲,其实就是拉贝在带有主观的说故事。他的视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整个惨绝人寰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指望德国电影能拍出中国思路。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再次经历整个过程,也是种反思;同时更应该学会要感恩,要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的肤色、他的身份。

拉贝日记 篇3

  《拉贝日记》讲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影片整片非常压抑,随着影片的深入,日军暴行的深入描写,观看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影片结束以后,心中仍然非常难受.给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最近的电影中(有关南京的)贝拉这个人物总是会出现。我想,或许南京城中幸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贝拉所救的吧?历史书中所说的幸存者,都是贝拉所保护的吧?

  拉贝,真的是中国人民应该敬仰,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他经历了南京的屠杀的整个过程,用他的笔详细的记录了日军犹如禽兽的屠杀活动。据资料所说,拉贝回到德国之后,曾给希特勒发过电报,进行过演讲,将日记公开。但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不允许谈及有关南京的事情。

  拉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帮助中国人,面对同盟国,从本质上来说是敌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缩,甚至可以为了中国人民,死于日本脚下。他毫不畏惧死亡。对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爱,当朵拉所乘坐的船被击毁沉入大海的那个晚上,他默默流泪,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当他得知朵拉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激动的晕了过去!当他最终于朵拉团均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

  在二战期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国,日本人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想要统治世界,他们之中也有向往和平的人,像拉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是由于他们的国籍,他们出生于纳粹国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够受到国籍的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身份证件,要想了解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内心。

   

拉贝日记 篇4

  《拉贝日记》中拉贝身为纳粹党员,和同盟国人一起聊天喝茶,任由中国人把纳粹旗在脚下乱踩,喝醉了和英国人一起唱:“希特勒是个胆小鬼……”这些也许不是史实,也许只是编剧的加工,但这给血腥的南京冬天蒙上了一层童话色彩,也使人更痛恨打破童话的人。

  但正如南京南京中拉贝的下跪和角川自杀等虚构情节让人不满一样,拉贝日记的一些明显缺陷使一个本来很好的题材与角度变得失色了。

  一、场景表现上,拉贝日记的大场面戏颇为粗糙,表情,动作,配音,时时提醒你这些人是群众演员。中国战俘在日军扫射时像多米诺一样的整齐倒下,没看到任何的惊慌挣扎,也没有《南京南京》中表现的麻木与绝望,好像日军扫射的是一堆木桩,但木桩也不会倒得那么整齐划一。

  二、张静初和那德国人的爱情突兀而且多余。

  三、张静初做为一个女学生,居然敢在杀死两个日军军官后还换上他们军服带着自己弟弟推着自己父亲尸体在夜里南京出城进城,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还有日军来向她敬礼报告。看到这突然感觉在看《女子特攻队》,张静初一个女学生就能如此横行南京,日军没有被金陵女子大学屠杀也真是奇迹。

  最重要的一点,对历史的处理上。在一场义正词绝拒绝了交出妇女的戏后,在电影中,安全区好像真得就再没有女生被施暴了,也没有提及有妇女被交出。只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伤兵和几名医生,另一次日兵要求女学生们脱衣服以检查她们是不是都是女的……(很无语)

  似乎编剧是想表现:当时拉贝很努力的把安全区保护的很好。生怕描写多了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就会对拉贝的形象有所损伤。

  但真实的拉贝日记中是这么记录的:

  “有一个美国人这样说道:‘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

  只看过这部电影,没看过拉贝日记文字版的人只怕会以为日军在安全区中相当的“守规矩”。只不过是一次“脱衣检查”而已,中国人为什么要哭天呛地?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让拉贝下跪,这有违史实,被指责。我认为很对,所有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虚构都可能造成对历史的歪曲。拉贝没跪过就是没跪过,日军没自杀就是没自杀,为什么一定要硬给他们加一些导演想要的“内疚”。

  而《拉贝日记》中用“脱衣”替换“强奸”的安排,是对拉贝的美化还是背叛?拉贝不是圣人,有些事他做不到,不能保护所有人,中国人也理解,同样也感激他,又何必为了让他的形像完美而连他日记中明确记录过的史实都回避或修改掉。拉贝在天有知,会感激制片方对他形像的照顾?还是为他的日记被删改而痛心?

  南京南京,因为其真实之处而震撼人心,也因为其虚构之处而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力量。

  拉贝日记,日记本身比电影更真实。拉贝本人比编剧更诚实。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难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 篇5

  之前在近代史课上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后感觉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所以今天抽空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感受颇多啊。我认为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非常悲伤和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牢记南京大学的悲惨历史和屈辱教训。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日记记录拍摄的。它见证了南京大学的全过程,证实了南京大学的真实存在,也证实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日本至今仍然不承认南京大**的事实,实在是太厚颜无耻了。但是有位学者曾说过:

  “别国的人可以忘记南京大**,但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这句话说的特别有理,所以,我们更要牢记这个历史的耻辱。

  看了《拉贝日记》后,我感觉约翰·拉贝的日记能够被公诸于世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其实,我们更要感谢当时不顾生命的安危努力保护了我们中国二十万同胞生命的拉贝先生及其朋友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拉贝是一个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人。他是一家发电厂的主席和纳粹党的成员。本来拉贝是即将退休回国的,但是就在他要走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南京的轰炸,出于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杜普雷的提议,效仿上海,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营救中国百姓,最终拉贝当选了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留在了南京,威尔逊医生当选为副主席,开始了整个安全区的安全和食物服务。

  在整个电影中,给我感触较深的片段之一是在日本军机在轰炸工厂的员工时,拉贝果断的命令把工厂的大门打开放他们进来,并且果断的拿出了纳粹党的党旗,让中国员工躲在党旗下,最终日本军机放弃了轰炸,为此拉贝拯救了那些中国人民的生命,看完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片段,人们安全了,我的心里也些许感到了欣慰。从拉贝放那些员工进入工厂的行为,以及用党旗来躲过日机的轰炸,可以让我们感到拉贝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怜悯之心,内心善良,急中生智的一个好老板,拉贝这个行为足以让人感动。第二,日本军官中国比赛的片段让人愤怒。

  当时我就想人们为什么不反抗,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死的有骨气一点,更让人气愤的是残忍的日本军人,烧杀抢略,**。他们的行为及其残忍,罪行滔天。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们国家的落后和懦弱,我只能望着天空叹息。

  但这一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只有我们坚强了,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发展很快,大国崛起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另一个片段是,拉贝去救他的**司机张,但后来,张被杀了。拉贝要求日军利用**的20名中国人进行赔偿,特别是拉贝挑选这20人的过程,也让人感到悲痛欲绝。心痛的是这么多的中国同胞被残忍的杀害,悲伤的是选人时的悲伤,难以选择,恨的是日军的残暴,丧尽天良。

  这也提醒我,感些像拉贝这样的好心人,他们不顾一切地帮助安全区,没有他们,南京大学不可能有30万人被残忍杀害,可能有50万甚至60万人。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南京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有些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即使是用文字来描述,我想有时候也很难表达我们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我也建议那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以看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耻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日本低头承认历史和错误。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这句话:“如过我们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别人更不会记住你的历史。”

拉贝日记 篇6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分享

热门关注

感谢日记800字范例

感谢日记

女生日记(集锦十三篇)

女生日记

2023关于教育的日记九篇

教育日记

晴天日记必备5篇

晴天日记

国庆节的日记推荐六篇

国庆节日记

最新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优选10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1000字9篇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通用

拉贝日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