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分享

2023-09-24 10:46:06 家乡风俗作文风俗作文

作文网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写作具有促进自由思考和独立表达能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自我反思能力。这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名为“家乡的风俗作文”的文章。请密切关注我们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以及时调整公司方针!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爸妈打牌,爷爷奶奶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们大的孩子,就斗地主,把瓜子当钱,可有趣了。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汤圆了!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几就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是四川人!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姐姐,快来!我们来包汤圆了!”元宵节的一大早,表弟就把正在睡觉的我叫了起来。

  我懒洋洋的“爬”了起来,只见桌子上摆上了糯米粉,果味陷等材料。再去厨房里看看妈妈,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弄芝麻酱,只见她先把芝麻炒好,芝麻在锅里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有的在锅里“蹦来蹦去”,有的甚至“跳出了”锅外,有的则静静的“躺”在锅里,然后妈妈把芝麻压碎放入盘子里,加糖混合,随即,一股香喷喷的芝麻香扑鼻而来。

  接着就是和面皮了,只见舅妈把面糯米粉加水,搅拌;再用手和糯米粉,大约10几分钟就把面团和好了,接着舅妈把面团掰成了好几段,我和表弟把小段搓圆。转眼,面团也完成了!

  接着,我们开始包汤圆了,只见爸爸熟练地揪起一团面,搓圆,拍成饼状,在面饼上放一小团芝麻酱,随后将陷裹起,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在爸爸手中“诞生”了。我见了,立即拿了个面皮,我左捏右揉,不是这厚了,就是那露馅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汤圆,但和爸爸包的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啊,于是,我又再包了几个,果然,熟能生巧,包得一个比一个好。再看看表弟,他包得也越来越好了呢!

  随后就是煮汤圆了,我们把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扔下锅,只见汤圆在沸水里滚来滚去,真活泼可爱啊!过了几分钟,汤圆就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咬,甜甜的芝麻酱在软软糯糯的面皮中十分美味,大家嘴里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我爱汤圆!我爱包汤圆!我爱元宵节!我爱上海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一根成年人胳膊那么长的棍子,在它的一端系上铁丝,铁丝下面绑着油罐子,这就是中秋节不可替代的火把了。

  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当空。那晚,我们家乡里的人,虽不对月感叹亲人团聚,却也有自己的习俗——玩火把。

  白天,大街上的货摊子都摆上了火把。有木杆的,铁杆的,竹杆的;有举着玩的,提着玩的;有用棉芯的,也有不用棉芯的。也有些人家,他们不买火把,而是自己做。有些是拿纸糊的,有些是用纱布制成的,有些是用家里废旧的铁罐子做的,还画上了别具一格的图案。

  天色渐晚,那些被堆在角落,闲置着的火把子,也被人们拿出来,放在堂屋摆着。不一会儿,就有人拎半桶油过来,给火把添上。这油可不是普通的油,而是柴油!因为柴油不容易买,所以这小小的火把也愈显珍贵。只见添油的人,轻轻旋开油壶的盖子,瓶身一斜。油便“咕嘟嘟”地滚进了铁罐中。把火把周围的油擦干净,就算是准备好了,静静等着夜晚的降临。

  天边的那一抹光亮刚一消失,整个小镇都笼罩在黑暗中,但转瞬即逝。几乎同一时刻,家家户户的火把都亮了起来,都燃了起来,小镇成了“不夜城”。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镇后的湖边。白天的火把好看是好看,但总没有夜晚的惊艳,火终究是它的灵魂。不同的火把,在晚上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铁杆的映着橘红色的火光,竹杆的最普通;用纸糊的,纸被烤成了焦黄色;围在外围的纱布,隐隐渗出火光,像极了红红的灯笼。更有人将罐子做成球体,在外面淋上一层油,形成一个大火球,一手提一个,好似哪吒登场。人们提着这么美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宛若红色的游龙,现身于湖边。每当这时,我也举着高高的竹火把,绕着清水塘边,一圈一圈地跑着,一会儿用火把照照墙头的黄石榴,一会儿看看岸边的紫花,一会儿与家人一起闲聊于湖边。

  除了在岸上散步,也有人站在桥上观景。桥过半截有个小亭子,亭中有两排长椅。中秋的夜晚,总有许多老人家在这拉二胡。悠扬、委婉的旋律配着这一番盛景,真是中秋佳节最美的时刻。

  两三个时辰之后,夜深了,大家伙都一一散去。一年只亮相一次的火把也回了家,中秋夜在这个时候结束了。虽然是在小镇上,但热闹的气氛却比城市还要浓烈。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庆三阳开泰,喜万象更新”望着门外我亲手写的春联——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剪窗花,贴春联,忙的不亦乐乎,到处散发着年味。

  大年三十晚上,月亮姐姐早早的挂在了天空中,小星星眨巴着眼睛,围坐在月亮姐姐的周围,听着月亮姐姐年的故事。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吃年夜饭。一家人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吃的真开心啊!今天的小菜也很丰富多彩,美味的螃蟹,喷香的鸡肉,还有里面躺着绿宝宝的罗汉豆。妈妈和外婆一边吃着热腾腾的小菜,一边笑谈一年来的收获,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小孩子们用手扒拉着最爱吃的,还时不时和外公碰杯,祝外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来到空地放烟花。只听“轰”的一声,烟花如火箭一般直冲云霄,接着各式各样的烟花接二连三的升上天,有的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鹰,有的像举起酒杯的郁金香,有的像一串串糖葫芦,有的像争奇斗艳的菊花······今夜的天空简直是花的海洋,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好像在祝福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跟上一层楼。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说到家乡习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过年包饺子时里面包硬币的习俗。

  就是因为这枚硬币的存在,我们几乎都忽略了饺子的味道了。大家小心翼翼,细嚼慢咽地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硬币就滑进肚子里了。可是在心里,谁又都希望做那个“嘎嘣”一声被咯到牙的“倒霉鬼”。

  晚上八点,春晚开始了,妈妈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也忙碌地准备起包饺子。我站在桌边,紧紧地盯着妈妈包上硬币的饺子,悄悄地数一数它有几个褶,努力分辨它和别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所有的饺子就像多胞胎似的长一个样儿。我有些泄气,但还是不想放弃,拿牙签在饺子的边上扎了个小洞。做完这一切,我便得意地专心看春晚了。

  可是,饺子一出锅,我傻了,简直要崩溃了。一碗碗饺子端出来,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牙签扎的小洞,先不说是大海捞针,就算找到了那小小的洞也被膨胀的饺子吞噬了。我在心里暗暗苦,这样怎么才能吃到那个包了硬币的饺子呢!

  既然作弊不允许,那只能靠实力多吃,快吃,这样吃到硬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我夹起了一个白花花的饺子“拦腰咬断”,嘴里却只是柔软,唉!没有硬币,尽管有些泄气,但是我绝不能放弃,继续吃。终于在吃第三个饺子时,被梦寐以求的硬币咯了一下牙。我一蹦三尺高,开心到飞起,什么不开心啊通通一扫而空。

  可是,为什么过年时吃的饺子里有硬币?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问爸爸,爸爸不知,问妈妈,妈妈不知,就连年长的奶奶,也说得不清楚。因此,在好奇心的指示下,我上网百度了答案。

  查阅资料后我得知,春节包饺子时包入硬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在这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会取得财源广进的好运。据说,这是来自于农耕文明时,劳动者对于新的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你说,这样一个福气满满的饺子,谁又不想吃到呢?

  原来,在春节的饺子里包入硬币这个习俗,还有这样吉祥的寓意啊!我要再多吃两个饺子,多来点财富。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各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当然,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那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一样。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我们那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欢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齐分享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齐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之后人们明白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能够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齐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齐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能够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欢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欢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变化作文锦集十五篇

变化作文

故乡行作文合集

故乡行作文

观察小白兔作文实用8篇

观察小白兔作文

我收徒弟了作文优选

我收徒弟作文

可爱的仓鼠作文经典七篇

可爱的仓鼠作文

描述家乡风俗的作文分享(8篇)

家乡风俗作文

关于家乡风俗作文分享(8篇)

家乡风俗作文

回忆家乡风俗作文分享6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关于回忆家乡风俗的作文分享8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精选分享(7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