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下面的“村上春树读后感”相关内容主题,是由编辑为您提供的,读完作者的作品,不少人沉浸其中,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我们许多感悟。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矛盾和冲突,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1
这部作品花了意想不到的时间阅读,主要是因为最初的粗心大意,陷入了传统的无知境地。确实,太小瞧它就很容易忽视它,而不明就里,所以读到主人公与鼠初次见面发生车祸时,我才迟钝地发觉这些文字不简单,于是为了阅读的质量,我不得不从头读起,这种情况在女主角出现后又发生了一次。
这不能完全归结于自己的不认真,实在是之前没有阅读过村上的作品,一开始真的很难发现他的主题和寓意。话说回来,由此看来,村上的作品就是如此,故事线条、框架或说梗概并不鲜明,这让我不时有种阅读意识流**的错觉,但是,他又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呃,这要在后面说起。
说到我的意识流幻觉,最典型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开篇第一句就奠定了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基调,“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主人公说这是他在大学时代认识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不过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了,作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好风长吟》,作为村上文学风格的初始,这分明就是村上自己的话语。从这句话说起他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他写下了对他的写作有很大影响的哈特费尔德。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如果有自己的虚拟作家。
每每想到村上煞有其事地虚构这个作家,说他的生平,他的名言,甚至他的作品内容时,我便觉得有趣,这个怪异的哈特费尔德分明就是村上自己嘛!“写文章,首先要确认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距离。你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心情愉悦有何不好》1936 年)村上居然连“引用” 一句话,都还要虚构完整的作品名和时间。
他还说,一个叔叔把哈特费尔德的书寄给他自己,然后他想到了另外两个叔叔,然后他困惑地想到了祖母的话,这与他的写作有关。有人说,这部作品的精华就集中在第一节了,或许言过其实,但多少有理,这使得第一节显得处处深邃、经典。这不是自然的意识流。村上春树的作品充满了隐喻性、深层次的意义和后现代性,不能说是意种意识流。
再说《好风长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故事讲述的是日本青年在18天内发生的一段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恋情,而那个女孩却是只有4个手指的买唱片的女孩, 联系故事情节,这个女孩其实就是5 年前借他唱片的同学,一首《加利福尼亚少女》既是他们故事的开头, 也成了结尾。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忧郁的味道。忧郁、窒息和对天空的利用,都源于以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既是独居动物,又是群居动物,一方面害怕人群,害怕他人的眼光中一瞬的未知色彩,所以总是独自一人;一方面又害怕孤独,畏惧空虚,于是千方百计地想摆脱单身,然而,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人与人的相处总是存在芥蒂,永远无法无距离接触。按说,主人公完全可以将陌生的女孩留在酒吧,他却鬼使神差地将她送回家,又担心她,于是待在一旁直到女孩醒来,有花费了好些时间和精力向女孩解释前因后果,可无论他怎么解释,女孩始终无法完全相信他。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距离感。人们总是徘徊在空虚、孤独、追求和逃避之间。
最后说说作品中的寓意。好友鼠要“我”帮忙去见一个女孩,但第二天他却说算了,“我”也并没问什么,后来在与另一位好友聊到最近消沉的鼠时,才觉得有必要问一问。鼠却说算了,“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又打了个比方,“比如虫牙:
一天突然作痛,谁来安慰都照旧桶个不止。这一来,就开始对自己大为气恼,并接着对那些不对自己生气的家伙无端气恼起来。”这一句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有十分充分、合情合理的理由,却无法向别人解释的原因,人与人本就有差距,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纵然我用最贴切的言语、最恰当的修辞,你也无法真正理解我,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默然,默然就会使得沟通的断绝,人与人就更无法理解了。
《好风长吟》的语言极为细腻,有人称之为,看似轻松,实则沉重。我也从村上春树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深深的悲伤和忧郁,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沉重和解脱。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2
疑问二:结尾处那两个陌生人为什么猛烈摇撼车?我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
在生存的压力下,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往往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他们想找到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无法自拔。这种种因素,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侵占着我们的主体生活。
使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我们没有办法。
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思考。即使我们冲破世俗的陷阱,跳出道德和世俗的框架,我们还能做什么?世界和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冰冷。
我们最终还是束手无策,在强大的主流下,心灰意冷。我只能哭。泪如泉涌。
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这就是结局。人永远无法自由的生活。
必须顺从组织的安排。
疑问三:《眠》最终要表达的东西。《眠》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只提供情绪、状态,只等待有相同体验的人来为它默然,此外它没法提供答案和后续,《眠》只是提供一种角度,让我在无解的长期失眠中,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漏洞。
很多人过着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却因为生计、稳定等要素无法停止的生活。它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助和悲伤。同时,高屋建瓴的在结尾处指出:
即使你反抗。最终也是灭亡。这是一种时代的趋势。
《眠》的后记中,村上写了一段他改编了这篇写于1989年作品的想法,我觉得可以作为此文的结尾:我常对短篇**干这样的事。长篇**我绝不着手修改(这么做会导致均衡的崩溃),而短篇**往往有从现下出发加以改写的余地。
有些生活是长篇**,有些,只是短篇**而已。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3
很早就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了,大约是在初中的时候,买过他的一本合集,记忆最深的是《再袭面包店》。
那时候读不太懂村上的文字,只觉得写得很深奥、费解。
后来再读过他的什么书,现在已经忘记了,只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作家,经典必读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他写的。
直到今年春天的时候,终于静下心来读完《挪威的森林》,感慨于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灵动的文字,直击人心的表达。
最近无意中发现一本村上春树的随笔,刚读完第一章便不忍停下,于是把吴军的《大学之路》暂停读完上册,就开始利用每一个空闲时间读村上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讲跑步的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很好地讲述自律的书。
说到自律这个词语,真的让人很想抓住拥有,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能获得的一个词啊。
最近我也在尝试有意识地培养自律精神,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当你慢慢适应并习惯了一件事,日复一日,自律便产生了。
我的目标是少上网,而作者村上,是每天坚持长跑,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
这本随笔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散文,有小说的影子,故事高潮是作者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前后穿插一些回忆的、当下发生的、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以及每日坚持跑步的故事。
村上是突然地在某一天,看着棒球比赛喝着啤酒的时候,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篇小说,于是处女作《且听风吟》便发表了,并获得新人奖,从此决意专职写小说,便把酒店关闭,搬家,一心一意写故事。
他的成功必有天赋的成分。不过,正如作者做的,天赋有时候是会枯竭的,或者并不是你想有灵感的时候,就能跟自来水似的,就来灵感。
而要以写作为生,做一个职业小说家,就需要坚持不懈,每天写,每天写,自然也能在灵感消失的时候,靠勤奋来补拙,于是,便能持续不断地有新的作品发表出来,并且通过每天的坚持,积累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对于本身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升,自然在没有天赋的时候,也能写出来高质量的作品。
勤勉、耐劳、不惜体力这是村上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东西。
他说写作是一个体力活,或许是吧,仅用一支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需要想象力,也需要日复一日地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笔耕不辍。(我还记得去年我写第一个十万字小说的时候,每天在电脑前坐三五个小时,只有手和脑子在动,更新完一天的字数后,总是累的腰酸背痛,还好有金钱的鼓励,得以支撑下去。)
这样看来,写作是需要体力支撑的,那么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也就是必不可少的。
或许因此,村上的这种自律精神,不只是用到了写作上,还坚持用到了跑步上。
村上是一个长跑者,每年必定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也是财务自由的缘故,外加小说家的身份,世界各地可以想去哪里居住就去哪里住上三五个月,到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座访学。
这样的经历,不但增加了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多好的事啊。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居住的那一段时间,也是村上整理写这本随笔的时候,看着村上的文字,体会他临近比赛的心情,更多地是对他的敬佩,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跑步,锻炼了强壮的身体素质,也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品行。
正如他说的,如果不是坚持跑长跑,他不会是现在的他,是的,如果不是坚持跑步,或许村上也不是现在是村上,不会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吧。
说到底,还是要有兴趣,缘起兴趣,进而通过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都会收获很多东西。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生那么长,既然价值观已经成熟,未来已经明确,是时候以一个小兴趣为支点,坚持下去,作为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事情。
比如跑步、画画、写文章、阅读、摄影、学技能
随便一个,坚持就好。
再也不能过三天打网两天晒鱼的日子了。
看完书详细查了一下作者生平(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最后发现村上和妻子一直没有生小孩,他们属于丁克一族。
不清楚为什么,得知他不要小孩的原因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说不上来原因,甚至说不出心里的感受,只是觉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或许是吧,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都是特立独行。想自杀就自杀(比如海明威、海子),想不要小孩就不生小孩,不会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还有一点,最让我震惊的是,我发现我跟村上的性格很像,看着他写他自己的文字,简直就是在说我自己啊。
不知道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写的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
还是本来写的就是真实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4
——一个迷惘的男人,迷惘、追寻的故事
痛苦的时候装出幸福相,这不是那么难做到的事。
一旦翻开书页,中途便再也停不下。
我就是我自身,不是别的什么人。
老实说,学校那玩意儿一次也没喜欢过,总是觉得校方企图把我捏瘪掐死,而我必须时刻保持防范姿态。
然而,我无法接受这种100%的幸福。我就像一座失去了根基的塔。我越想攀爬和俯瞰,我的心就越剧烈地摆动。
但我那时还不懂,不懂自己迟早要伤害一个人,给她以无法愈合的重创。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会伤害另一个人。
吸引我的不是可以量化和概括的内在美,而是绝对的潜在美。
我对她的感觉只是一种共鸣和平静的温暖。
资格就忘掉好了,肯定谁都没有所谓资格什么的。
——摘抄自《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日】村上春树
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似幸福,实则享受着某种幸福。初君,这个经营了两家酒吧,拥有一辆宝马320,有着珍爱妻女的男人,却还是努力寻找未来,努力地希望看清自己。我想,他并不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人。
儿时跟岛上玩得开心,初恋女友大原泉、妻子纪子,是人生的前三个阶段。
【1】岛本和初君
在当时的日本,独生子身份在一个孩子,尤其是自尊心极盛的男孩子心中成了“受父母溺爱,体弱多病,极端任性”的代名词。在极度自卑中遇到同是独生子且清秀美丽的岛本,便生出了属于那个年龄的青涩的爱情。一个男孩的童年总是很容易影响他的未来生活。
显然,岛本照料她父亲的密纹唱片时仿若“照看某个装在玻璃瓶里的人的孱弱的灵魂时”一丝不苟的神情已经深深刻进他的心里。可童年时期的岛本和单纯的初有着太大的不同。她对别人“大体公平而亲切”,不管如何痛苦却依旧保持微笑,对自己的腿疾总是避而不谈,对于讨厌的科目也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总是比同年龄的孩子更有意识地保护自己。
与其他人相比,她无疑是个早熟的女孩。注视着自己喜欢的异性甚至懂得使用撩动人心的表情,坐着听**时,更是有意识地“把手放在膝部,并顺着裙子的方格移动”。这无疑是一种暗示,“带有**的意味”。
自然而然地,她将这种性格延续到了以后的生命中。十几年之后在街头偶遇,岛本虽不确定身后的跟踪者是否就是初君,却仍然直接拨打了**寻求神秘男子的帮助。多年后问起原因,也只说是因为害怕。
怕自己与有钱神秘人的关系**,所以即使无法确认自己的神份,让这种遗憾持续十年,他们还是选择了飞走。
爱情,在善于保护自己的女人面前,永远不能排在第一位。她不允许任何因素扰乱她已经在轨道上的生活。多年后,她再次出现,知道初君已经有了妻儿和幸福的家庭,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走进了他的生活。
邀请他回东京后,似乎有意无意地离开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重新点燃了他从小对她的初恋。不难否认她很自私,甚至可能她欺骗了自己。她认为她不能问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身份,因为怕他失望。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不愿面对自己的过去。她希望在所有的创伤之后,会有一个干净的男人愿意无条件地接受她。
岛本确实非常懂得自己,她时刻深知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她从来没有过她所期望的充满温暖的小生活。她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却从未找到些什么。
也许她做得不好,也许她也做过一个有钱人的情人,然而,她失去了初君的真挚感情。直至生命的最后,她什么都没有。
初君是愿意重新接纳岛本的,他愿意收留她,“愿意为她抛弃一切”。可初也只是想念心中那个用“岛本”来命名的童年梦想。在他们一夜销魂,而岛本又悄然离去之后,他重归平静的生活。
甚至连曾经最爱的《star crossed loverrs》都不愿再听,连留在心中二十多年的岛本的面貌也再记不真切。只是因为现实冲击了梦想,那动人心魄的曲子“不再如从前那样打动他的心”,“从之觅得的某种特殊东西已然消失”。所以,“岛本”也就再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一个人对童年的爱就像真空中千年的种子。一旦接触空气,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语,就会发黑变质。
【2】大原泉和初君
泉,初君的初恋,一个透着悲伤的女人。在很多人心中,初恋总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可是她和初的恋爱却给两人都带来了创伤,而于她自己则更甚。
泉无疑是初年少时期了解异性的工具。而她却在一开始就把初当做一份温暖的**。青涩的初吻过后,泉怀揣着少女的羞涩和被人疼爱的幸福感溢出笑容,而初却“没有办法拥抱这百分之百的幸福感”,他认为自己不了解那刚同自己接过吻的女人,“只不过同她见过几次随便说说话罢了”,他们的交往甚至与爱情无关,或许是因为对异性的好奇,或许仅是寻找可以配合模仿**世界的对象,于是他以“男朋友”的名义接近了她,亲吻了她,甚至意图占有她。
可泉是一个追求安全感的女孩,它克服了所有对异性的好奇。她允许抚摸,亲吻,所有的亲密,但不愿意过早地把自己交给一个男人。亲吻和爱抚的温暖使她安全,而她身体的寒冷可能超出了她的想像。
所以她坚守最后一道防线。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种坚持甚至击退了她的初恋,这给她的表妹和初恋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泉的表姐的出场很短暂,对她和初之间的描写也少有温情,没有交谈,甚至没有吃喝,有的只是对异性长时间的好奇所引致的欲望。
初的想法很单纯,“这种事并不是本质上的,不是既定路线上的,那只是一种物理性的吸引力导致的,自己心中甚至连背叛恋人的愧疚感都没有”,单纯地为了性,没有爱。可这样的想法在圣洁的少女“为爱而性”的思维中显得异常卑劣和下作。泉由此走向毁灭,而初也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而开始怀疑自己“说不定再不能成为一个地道的人”,由此又开始一段新的并不顺利的人生。
在我看来这两人都是无辜的。不可以归咎于初的“品质不佳”,更不可以归咎于泉的坚守,因为这近乎是少女的本能。也许,当时间驱散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他们用最清晰的心交流,结果会完全不同。
可初无情地验证了“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二十年之后他再见到老同学口中“不再可爱”的泉,“她脸上已没有了表情”,“大凡能以表情这一说法称呼的东西一点不剩地从她脸上被夺去了”。就像日本版的《祥林嫂》一样,年轻人对年轻女孩的创伤总是无限加深。
而初除了歉疚真的无法再补偿其他。在自己思想尚未定型的时候受到太大的伤害总会让人失去继续追寻的勇气。也许泉伤得彻底。
许多年前,它就像一盆清水,浸泡在一篮白米中。多年之后他已然成了醇香的酒,而她却成了再无用处的烂米,永远失去了少女时代“自然打动人心的毫不矫饰的温情”。
【3】有纪子和初君
有纪子是个温顺善良的女人,可看似温和的她也曾因为恋人自杀,无疑她是对感情有洁癖的女人。在发现丈夫和岛本的关系后,她要求第一个答案:是否分手。
她没有哭,甚至是微微笑着对初说,“你的确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地道的人,确确实实伤害了我。”可面对七年的婚姻,她还是会对初发出少女一样的告白,“呐,还是这样喜欢你。”或许她被初迷惘犹豫的气质打动,或许对他的气息深深地习惯。
又或许,她经历过太多,实在无力再去追寻。在他终于决定要和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后,她露出了淡然却无疑如释重负的微笑。一个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终于变得冷静成熟温柔善良的,适合做妻子的美丽的女人。
故事的结局或许是这样,岛本终于实现了她心中最后的愿望,在汽车飞驰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时轻轻地转动了一下方向盘,汽车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之后,火光和巨响终结了她短暂的一生。在几十年的迷惘后放弃了追寻;泉带着她没有表情的脸,带着对一个少男所有的爱与恨,孤独地过完早已放弃追寻的一生;有纪子和初,带着两个女儿平静地生活,看时间静静流淌,抚平所有褶皱和悲伤。也许迷惘,也许仍在追寻,但始终把握着生活行进的轨迹。
这是一部爱情**,或****么,我想不是的。村上只是借这么几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不管年龄多大,人始终是迷惘着的;不管阅历多么丰富,人始终是会被伤害的。
也许真如《圣经》所写,人生来就背负原罪。所以从一开始,人就要经受自己思考所带来的折磨。然而,又在不断摸索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快感。
我们从没有触摸到一种真正的本质的东西,虚浮的思考和浅薄的收获,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一种表面的满足。
这个独生子怀着对世界特有的敏锐,无法满足地向前摸索。没有岛本,或许还有“田岛”“山本”。支撑他生活的,并不是存在于世间的东西。
只是某种“潜在的绝对的什么”,他所想发现的,是“特地为他准备的东西”,这个自我感觉极强的男人,从不曾爱上过谁,他只是爱上了自己迷惘过又追寻,追寻后又迷惘的气质。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5
等到我又一次和村上邂逅,那时因为我喜欢上了长跑——说来惭愧,现在已经有好久不跑了。于是,我开始留意关于长跑的书籍。在亚马逊上,我找到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倒是写的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让人读了有一种似是听老大哥讲其生平轶事,并传授生活经验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村上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本《且听风吟》。据说,这还是他在经营爵士乐酒吧时,熬夜写成的。所以,更加增强了我对于他这本书的兴趣。
看完这本书之后,细想想,真没有什么颇为精彩的桥断和情节。他只是在讲一个故事,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种种境遇,平淡如水,但却真实而让人愿意读下去。
这可能也跟村上的性格有关吧。像他这样一个喜欢马拉松运动的人,在生活上亦是那种细水长流,波澜不惊吧,但就是这个平实如水的对生活的记录,让他的作品格外的与人亲近,有一种愿意读下去的感觉。当然,如果能看懂日文,读原著的话,想必更会有这种感觉了。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作者本身的角度所写的。讲述了它在大学放假期间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儿。在叙述这些事儿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把个人的一些回忆也穿插其中,这也让故事显得更加饱满和充实了起来。
整个故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讲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鼠”从认识,到变成互诉衷肠,无所不谈的啤酒友。在这里我要说一点,对于自己不太能节制的人,正在戒酒的人慎看此文。因为文中的主人公极其朋友,甚是喜爱啤酒,经常豪饮狂喝。以至于我这几天回到家连水都不喝了,直接以啤酒代水,并配以锅巴佐之。临睡前尤要再饮一罐,否则便无法安眠。
书归正传,故事以他和他的朋友鼠开始,中间加入了一段次要剧情,也可以叫支线故事,讲到他送一个烂醉如泥的四指女孩回家。然后产生种种误会,最会竟然变成了朋友。
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叫做“杰”。他所经营的酒吧,是作者把整个故事穿起来的一条隐形的线。无论是作者回忆还是开拓支线故事。一旦回到酒吧,就又进入了主线。这也让人不至于觉得故事的叙事很乱,用的恰到好处。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旅途时光,茶余饭后,缓缓读来,也是很容易读下去的。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6
当然,对于读过村上绝大部分中译本作品的人来说,简夕的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一是忽视了村上后期作为“世界公民”对现实的进击,对村上春树的纪实文学《地下》系列、《悉尼》,对最新的涉及二战的《刺杀骑士团长》基本没有探讨,这使整本书少了些烟火气,有些轻浮,导致对村上春树作为个体的人性复杂性缺乏全面的研判,这也直接导致对其作品阐释上的点到为止。虽然这个点到为止在我看来,已属难得。
二是没有抓住中国的当下去对接和探讨社会青年的精神困境。
其实村上春树在1994年去过东北,当时中国还是有钱人才别一个大哥大的时代,而今,我们也基本步入了类似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时代,很多类似甚至相同的现象出现在了国内,孤独成为一个又高贵又讨厌又通行的标签,尤其是对于广大的80后90后00后,这使这本书失去了一半的寿数。
当然,以上两点是我对作者的求全责备,纯属苛刻之谈。
适宜群体:中学生;想快速了解村上春树作品特色的入门级村上粉。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7
一年前,我将《眠》这本书读完,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我阅读多遍。
女主人公突然无眠,遂放弃睡眠,在夜晚做一些自认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喝白兰地、读《安娜·卡列尼娜》、驾车夜游、。。。。。。她还不止一次端详熟睡的丈夫和儿子的脸、由着一点点细微的线索无限遐想。17天,她不曾合眼。
我在想,如果17天我若毫无睡意的话,我会做什么,结果罗列一下发现,我想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想研究我喜欢的一切、像一个学者一般;我想给心爱的人写信,还想看通宵的喜剧。无奈精神不济,当想度过无眠之夜时总是事与愿违。刹那间,还真的羡慕村上春树先生笔下的女主人公。
关于黑夜,也许无数的人有无数的畅想。
潜移默化之中,我总是将黑夜与孤独联系在一起。读这本书时亦将孤独与之相连。就像《眠》中的女主人公一样,不管是夜游,亦或喝酒看书,都是在深夜中独自一人完成的。
元旦假期,我将所有的事情全部推掉,一个人独自做了好多事情。看书、抄书、看喜剧、学习、这几天不得不说我怡然自得。叔本华在其《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道:“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但实际上,上述内容我完全没有感到。这几天单独的生活让我感到闲适。没有人干扰,没有事情吵闹,做的事情都是兴趣使然,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吗?
可是孤独还是接踵而至,独自一人的生活不可能避免孤独。闲暇之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些人,一些我非常思念的人,不论这些人是谁,这样思念带来的心里落差都同样令我难以承受。我现在心有杂念,不适合孤独。起码不适合长时间孤独。
那么女主人公为何能够习惯孤独?我想除了是村上春树先生文学创作之需要外,更多的是女主人公对于生活之枯燥已经忍无可忍。所以仿佛除了孤独之外没得选择。
那我到底能不能选择孤独?我不禁问自己。
人是可以孤独的,人也应该在喧嚣的尘世之中找到属于孤独带来的静谧。而且孤独也应该是可以保证一个人的人格更为独立吧。照这样看来我应该选择孤独。
可是这两天的孤独又让我看到了更多的,更不能忽视的问题,照这样看来孤独的选择应该是慎之又慎。
同时,又有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我该选择什么孤独”。
所以,在元旦假期,我选择重新去看一次《眠》,也许已经找到了答案。
女主人公的生活无多乐趣,用她自己的生活轨迹来展示,她的生活不外乎做家务、看电视、和家人玩耍、做饭之外,也就无所事事了。
而我不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的心态不应该是孤独的。
但是人格也应该稍微保持孤独吧,我一直坚信唯有如此我们在人世间才不至于被纷繁所惑、被污渍所扰。
想到昨天和朋友通话时借用李健老师《美若黎明》一句歌词:“回望曾经的旅程,三言两语说不清。过去的已过去,今天已经到来”。将这句话作为我读书有感之一吧。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8
重新拾起村上春树是因为“高墙与鸡蛋”的寓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过多地展现了小资情调和现代人的孤独与寂寞,但对于某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讨论。大江先生对他的批评可能来自此。
《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对于“高墙与鸡蛋”式哲学的阐述——世界的同情与目光应当停留在弱者,也就是鸡蛋这一侧。
根据林少华的序言,村上春树在美国完成了这项工作。换言之,这部作品是他跳出日本,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国家和历史。通过外人式的调查,他发现日本正处于暴力的恶性循环之中:
一是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暴力;接着是对苏联的战争,日本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这一循环走到**所处的时代,就是主人公生活的困境,最核心的即是妻子的走失。
因此,《奇鸟行状录》通篇都充满了关于暴力的寓言,不论是剥皮鲍里斯,还是“新京”动物园的**,都折**暴力对于人性的扭曲。或者说,暴力本身未必能扭曲人性,而是人通过暴力来扭曲另一部分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剥皮鲍里斯这样的人能够活下来并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因吧。
至于出路,也就是说,主人公的两难选择似乎落在了暴力上。黑暗中打跑不知名的刺客,妻子杀掉了自己的兄长逃出——最后还是落在了手段性的暴力上来。这倒真的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没有人能够跑得出来。
至于暴力本身,这一直是文学和形而上学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此外,暴力本身并不限于人神暴力。言语暴力、精神暴力甚至冷暴力都足以构成暴力的社会循环。也许,村上也找到了这一点。他在百思之下找不到答案,只能选择用类似的暴力来解决暴力形成的困境。
似乎存在着某种文化内涵上的缺失。联想起与之类似的《寻羊冒险记》,一部也能找到类似于“高墙与鸡蛋”寓言的**中,似乎也可以用“暴力”来进行诠释。但在《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并非是暴力的直接受害者,而是作为暴力的工具串联起故事情节,一直到最后,才真正地发现,自己也难以逃脱暴力制造的连环。
这两个故事都是非常离奇的,有一些很酷的幽默和寓言隐喻。若真正地去追问“高墙与鸡蛋”的内涵,恐怕还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作为一种精神,村上春树总是在自己的活动中进行——在面对暴力的弱蛋高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