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本文的主旨是关于“柳青读后感”的主题。“读书犹如与儒雅之人交谈”,在阅读作者的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将思绪的流转用文字留下,作为未来的回忆。希望您能将我们的网址收入您的收藏夹中!
柳青读后感(篇1)
西安话剧院排演的大型话剧《柳青》的帷幕一拉开,一群傻人蹦了出来。以现代聪明人的眼光观之,作家柳青简直就是一个大傻帽,放着县委副书记的官不坐,偏偏要到偏僻的皇甫村去当农民;放着小车不坐,偏偏要骑个破自行车到处跑;放着大屋不住,偏偏要把家安进一座破庙;整天不知琢磨上级的心思,而是脱下西服背带裤,穿上粗布衣混迹于农民群体之中,作家难道应当这样体验生活?简直让现代人不可思议。莫非吃错了药?岂不知,当大官坐小车穿锦衣可是现代不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啊!
傻人不止柳青一个。他的夫人马崴也是傻帽一个。明明工作在北京,为了追随柳青和他的事业,居然跟随到西安,再跟随到皇甫村,后来跟随到破庙里,和丈夫一同混迹于农民之中,一生未能享受夫贵妻荣的生活,最后竟因丈夫的事业受牵连而含冤至死。她图了个啥?
在话剧《柳青》中,傻人还真不少。合作化的带头人王家斌买稻种的过程就傻到了家,对彩霞的追求爱恋的过程也傻到了头!而彩霞对王家斌的爱慕,也和现代女性的择偶观大相径庭明明已经进了城,有多少城市帅小伙不去追,而偏偏钟情于一个山村憨后生,甚至甘于和他一同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唉!仔细想想,那个时代傻人不止《柳青》的剧中人,而是遍布华夏,想想跳进水泥浆中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王铁人,还有冒死回国默默一生研制两弹一星的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们,还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群体,更有从未以权谋私的上至中央下至村官的领导阶层
那是一个傻人辈出的时代啊!正是这群傻人的存在并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才从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并移风易俗,剿匪禁毒禁娼,净化社会风气,让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是只挂在墙上而是真正贯彻落实!
当然,《柳青》剧中也有精人。犹如《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一般,精于算计。但这些人在当时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尚能存正理、灭私欲、随大流,和傻人们一起载入了柳青的《创业史》。
然而,说不清从哪一天开始,柳青和他所接触所描写的傻人们归于沉寂,而他所鄙视的斥责的精人如同从魔瓶中跳出的鬼怪精灵一样,在中国社会舞台上乱舞蹁跹,有的当县官的把家安在西安,每周都要回省城度周末。
即使不回省城,也要住宾馆或别墅;有的官员夫人尽享夫贵妻荣,成为官员腐败的帮凶;有的村官横行乡里,简直就是黑社会头子,比过去的地主恶霸保长甲长和土匪还恶还毒;不少农村女子向往城市繁华,岂能爱慕务农种田的农村哥?以钱多官大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笑贫不笑娼成为时尚,行贿溜须的潜规则成为处世之道,这些,可都是精人们营造的社会实景啊!
远离了柳青和傻人们的境界,社会就出现了这样的实景。
为了远离和彻底抹去这样的实景,我们痛心地呼吁:傻人,魂兮归来!
柳青读后感(篇2)
仅仅是高原柳树或唐僧师徒,对每个人都一样,不管命运怎样对你,只要你不放弃任何希望,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有用之人。
当我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合上书本后,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高大挺拔,柳絮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景象,令我沉浸在当中。
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是一棵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有着广袤无垠的原野和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不但如此,在无数次高原风雪的虐杀下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经历过无数次摧毁,已经生命垂危了,但仍然起死回生,长成了两合抱粗的树根,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数页绿的苍绿,绿得深沉,这就是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对这棵树的独特锻铸。家乡灞河的柳树名贯古今,那里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长出许多婀娜多姿的柳树。反之,青海高原的柳树命运远远不如灞河边的柳树,但它他却成为了高原上一方庄里的风景。
为什么那么多柳絮飘落到青海高原上,却只有这一棵存活下来呢?因为这可树没有和别的柳苗一样,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干旱和寒冷这种恶劣的环境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多少次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靠的是什么?是坚贞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再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雷音寺途中遇到了许多么妖魔鬼怪,但他们团结一致,不畏千难万险,与恶魔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柳青读后感(篇3)
《青海高原一株柳》,初次看到书上的这个题目,还以为只是一篇单调的叙物文章。但一看开头,就有一种并不普通的感觉。
这是一棵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为平常的柳树。第一点,叙述柳树的作者,除非此树形态怪异,不然,一定会选择一排柳树来描写。可是本文并非如此。第二点,柳树不生活在水边,不生活在平原,生活在沙漠中吗?哈哈哈!!!不可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读了下去。的确不平常,极不平常。这株柳树生活在青海高原。要知道,青海高原空气稀薄,干燥、高寒。无论什么植物,在这里,不是死亡,就是退缩。文中也描述了这一场景:赭红色起伏的草地上根本看不到一颗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不过文中这一株柳树还真有点震摄人心,真想不出只有一株柳树的原野是什么样的。
唉,不想也知道这株柳树生存下来,有多不易。高达数米的柳树,吮吸着土地极深处仅有的一丝水分和营养,坚强地站立在苍茫的开阔的高原上。之后,作者在文中大胆猜测,风把一团团柳絮送上了高原,生长出了一片幼柳。可是,缺水,把它们全毁了,只有这一株顽强地活了下来。不知熬过了多少风雪、多少干旱、多少雷电,它存活了下来,而且坚强地挺过了一年、十年、甚至数百年!OK,一个间断。作者写到这儿完全可以结束,但他没有。他又做了一个精彩的对比。拿家乡河边的柳与这棵饱经磨难的柳作对比。没错,同是一棵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其之远?面对残酷的命运,这株柳没有抱怨、没有畏缩,它选择的是竭尽全力地抗争。何为顽强?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毅力!我被它的这种精神折服,深深地折服,无法自拔。
这株柳,就是我们人生的激励版,困苦和磨难,都是要挺过来的,就像柳树一样,在拼搏中成就一片绿阴。
柳青读后感(篇4)
我一个来自于秦岭深山普通百姓,能五次去看《柳青》,除了我性格执着之外,一定是《柳青》里有非常重要的东西打动了我。
首先,从影片的故事内容上,《柳青》取材于真人真事。一个扎根于农村14年的青年,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共产党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倾洒在皇甫村上。
柳青有文学天赋,有质朴的内心,他置身于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深入生活,既是为了创作,也有想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赤忱。他一边恪守“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要想写作就先生活”,一边肩负着创办互助组、搞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的担子,让农民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柳青是一个很有伟大胸怀的人。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就能把自己的稿费全部用于捐助公社,建机械厂和医院,自己和家人依然过着和村民一样的清苦生活。当编辑部王维玲责怪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点改善生活时,他回答,“我在来皇甫之前就想好了,留一分钱那就不叫全部”。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柳青有这样的精神境界,这在当今我们能有几人能及?这是何等的胸怀呀!所以柳青的这种精神境界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整个剧中最耀眼的光芒,我想我们都太需要了。
柳青还有着一种品德——谦虚。剧情刚开始,当有人问到柳青的第一段婚姻时,他说:“我常年在外东奔西跑,对她们照顾不周,这都是我的问题。”还有当记者和读者一再赞美和肯定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总说“还拿不出手”“太单薄了”。影片剧情很有启发和感染力,它不是杜撰文学,它是真人真事,所以这种强大的精神令我震撼。
其次,剧中人物的表演,主演柳青的演员成泰燊,不管是他从外形、气度、内涵和语言都极有柳青的影子,他从一个笑容到一眶眼泪,从一个神态到一个举动,都表演得极度深刻。语言的精湛、声音的轻重缓急,都发自内心。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入场时的神气笑容,到与村民交流时的和气谦逊;从趴在床板上拔脓的忍痛含泪,到妻子回来的喜悦;从遭遇运动与妻子泪流满面的无奈,到后来得知妻子自杀,在雨地用力击伞的愤怒,表演得太淋漓尽致。
画家王西京说,他多年来看电影没有流过泪,但是柳青他是含着泪看完的。
再者,整个影片中的画面太美,选择真实的柳青生活过的黄甫村。剧中一望无际的麦地,大片大片的稻秧、稻穗,一整块一整块的玉米地,都是为拍摄《柳青》而种下的粮食,呈现了当年真实的农村景象。
我观察到每一处极致的风景:房檐下的麻雀、河里的雁、水边起飞的鹭、不远处巍峨的秦岭,那云、那雾、那雪,整个景色如诗如画。
剧中的语言声音也非常美,很多经典台词被当成名人格言刻在了剧中,比如:“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破铜烂铁”“胸怀纳百川”“要想写作就先生活”“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就那几步”……
这既是柳青的语言,也是剧本的语言,也可被我们当作格言。
声音之美是因为剧中有长安方言,有普通话,也有外乡音。其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剧中王家斌和董柄汉给柳青搬家到庙里,王家斌看到柳青书架上一个相框,相框里是一位长胡子老人,王家斌说:“这人胡子咋这长!”其中这句话用外乡音,因而在这个“这”拉了一下音,使得故事语言很有当时的真实性,剧中柳青的声音也是一首跌荡起伏的旋律,由刚开始来皇甫村的热情喜悦中的清脆,到后来遇到各种困难的深沉,再到生病时的沙哑,再到病重时的喘息无力,最终到看见农民赶着牛车时,深切地感慨“看到他们亲”。
整个影片从剧情之美到表演之美,再从景色之美到语言之美,我百看不厌。
还有我想说,《柳青》上映后,各种媒体报道甚多,文艺界、文学界和影视界等,都给予高度赞扬和评价。同时,我也是从手机媒体中才得知柳青的导演和制片是八零后青年,他们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剧本。我可想而知,他们用责任、艰辛和执着,拍摄完成了这样一部完整、完美,有启发力、有感染力的当代历史人物传记。
我真心想对他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柳青几乎是被我们遗忘的人,我首先要羞愧,没有他们的拍摄这部《柳青》电影,我早已记不起来我还学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是这部影片唤醒了我的记忆,让我的精神受到启发,而且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可能,后半生我还会被柳青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本不是逍遥之人,肩负着照顾九十岁妈妈的重任,每次去看《柳青》,都是把妈妈安排睡觉,确保她安全不会出意外才匆匆而去,看完后火速奔回家……
五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柳青》,我吸收到了太多太重要的东西。我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还是我们用以吸取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电影通过别人的辛劳,把生活中的故事浓缩呈现在屏幕上。好多有精神、有鼓舞、有启发性的影片,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柳青亦是!
第五次观影交流,我在观众席上才看到电影《柳青》的导演和制片人。他们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奔走在各地宣传交流,一遍遍地讲解柳青及柳青精神。我从未看到过任何一部影片能如此让人如此深刻地挖掘人物的精神!
电影《柳青》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想我们应该是对电影创作者有所感激的!所以我最后在此再说一句:感谢《柳青》剧组所有人。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柳青观后感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青读后感(篇5)
提起柳青,你是不是想到了还珠格格。NO!这即将上映的电影《柳青》,讲的可不是他的故事,而是关于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事。他怀揣理想,放弃北京高级干部待遇,深入生活,扎根农村,历经半生,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
这部影片由新锐导演田波编剧执导,著名演员成泰燊领衔主演,丹琳、师清峰、韩帅、卢学习、唐伟鹏、费伟妮、张广城、王建国主演。大家可能对这些演员不熟悉,但他们都是实力派。主演成泰燊,是23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影帝,主演了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左右》,分别提名了威尼斯和柏林两大电影节的影帝,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文艺片大咖。《海鲜》的导演评价成泰燊,他将来会成为伟大的演员。
除了文艺片,成泰燊也尝试过不一样的剧本,比如《四大名铺》、《毒战》、《影子爱人》,不过与在文艺片中饰演主角不同,在这些商业片中,他转换为金牌配角。他也参演了不少电视剧,比如古装历史剧《于成龙》,还有前段时间热播的《巡视检查组》里,他饰演的狠角色米振东,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也靠着这些电视剧,他才真正走到普通观众的面前。虽然成泰燊的好作品不断,但是他始终都给观众一种错觉这个演员好像见过好多次,研演技也不错,但是就是叫不上名字。别的不说,跟常年混迹与文艺圈的秦昊比起来,名气上是差了不少。如今,《柳青》的上映让这个金牌配角再次在文艺片中绽放光芒,成泰燊的表演真的值得期待!除了演员,电影幕后团队也十分亮眼。著名电影美术大师霍廷霄担任总监制和艺术总监,剧本指导由著名编剧芦苇担任,摄影指导由金鸡奖摄影师孙明担任,青年歌手平安献唱主题曲。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广大观众一起享受红色浪漫年代的如诗理想,一起面对时代的惊涛骇浪。
柳青读后感(篇6)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创作出如此感人的电影团队进行学习交流。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头萦绕着非常复杂的感受,遗憾于柳青一生的坎坷,感佩于他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这种向往不变的坚持。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立体的,丰富的,给人以复杂的感受。
我表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这部电影是以传记影片的形式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大使命。在我看来,传记电影类似于我们学术研究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既要在客观上保持相对距离与中立,体现记录与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与他产生情感和共鸣,才能让写出或创作出有温度、有人情味,让老百姓既喜闻乐见又引发深思的优秀作品。《柳青》这部电影和它的研究对象柳青老师给我的感受基本一致。在其中,我看到柳青对人民的爱,对人民文艺的爱,也看到了电影对柳青的爱,对观众的真诚与爱,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电影。
我下面再谈谈我的观后感,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我在观影之后立刻产生的,而理性认识是我在回味电影时试图在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时产生的。
首先,我说一下我的感性认识。我用三组词来对应审美上的三个层次。
第一组词是欣赏与感动,对应审美第一层次,即欣赏来自于对象物体美,此时观看者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距离。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色调、转场、配乐、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到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尤其是画面色调,一改以往黄土地给人荒凉贫瘠的沧桑,而是用油画的色调将观众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时代。
我好几次在电影的画面中捕捉到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影子。我特别喜欢电影的一幅海报,黄色的背景下,一颗遒劲倔强的大树在风沙中矗立,作家柳青拄着拐杖,挺着他那已不再年轻伟岸的身躯,向远方眺望。
我们可以将黄色看作是黄土地的基调,代表着滋养着作家文学根脉的中华文化和革命精神,大树则是在这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陕西文学,柳青既是代表人物,亦是守望者与传承者。所幸,柳青后继有人,在路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希望与力量。
第二组词是震撼与反思,对应审美的第二层次,即对观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触动。这一层次更加深入,从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进入到了心灵触动与反思,使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当我看到柳青毅然决然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待遇,扎根乡村时,我十分震撼。
即使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样决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他的文学使命促使他必然做出这个选择。“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是柳青老师的剖白,也是电影的主题。
我在观影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代入到作家当时面临的情境之中,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再反思自己,是否具备同样的勇气。当我看到柳青的妻子为了爱情与他一同奔赴乡村时,脸上洋溢的喜悦时,这种反思更加强烈。昨天是“520”,可是现代社会下,我们的爱情仿佛失去了那么一丝纯粹。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高学历过滤不出真感情》,聚焦的是当今婚介市场上的学历鄙视链。根源在于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你有一份相对牢靠的前程。婚姻与爱情不是不需要面包,但是完全物化成面包,就凸显不出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性。
我们回望柳青与马葳的婚姻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心手相连,他们共同前进,在他们的婚姻有普通人的争吵与埋怨,但绝没有经济利益这样功利的东西存在。为什么过去很质朴平凡的情感婚姻观在今天显得那么稀缺,那么珍贵,也是我们在震撼感动之余应深刻反思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引人深思。我觉得《柳青》这部电影做到了。
第三组词是升华与塑造。对应审美的第三层次,即个人与时代,个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和宇宙和历史长河相比,人是渺小的,是一粒微尘,但是这粒微尘之所以和其他的微尘不同,因为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人类知进退,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家柳青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与冲击中,不向强势妥协,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即使身处磨难也从不动摇。在今天电影圈资本当道,流量为王的商业氛围中,田波导演亦能像柳青那样,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惑,不向资本妥协,令人敬佩。
同时,人类这粒微尘勇承担,担大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家柳青要写出农民自己真实的生活与创造,要将人民的创造力以文学的形式永远铭刻在历史中,为农民这个中国最庞大,同时又是最沉默的群体发声立传。
电影《柳青》也是同样写出历史上应该被铭记,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的作家柳青发声立传。柳青与《柳青》电影,在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时,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极其崇高的领域,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对渺小的抗争,在时代中的奋斗,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因为这样,“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柳青无疑是弱小的,但是他对农民群体深沉的爱与奉献是他思考的尊严。
在资本的洪流中,电影《柳青》力量也不强大,但是电影团队对社会价值观与走向的思考,同样体现了高贵的尊严。
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创作的理论意义。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赞扬过柳青精神。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艺术离不开人民时,引用柳青的例子。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此,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作家柳青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什么促成他思想的转变。这里有时代的召唤,有现实的需求,有他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应该也有重大理论与事件的影响。我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柳青深入学习了这篇讲话,并率先深入群众,决心写出群众自己的故事与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思想在精髓上是相通的:
第一是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站在无产阶级与人民这一边的,无论是在当年的延安,还是在柳青写作《创业史》的年代,还是今天的新时代,都同样适用。在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是态度问题。究竟是赞颂还是批判,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该赞颂就赞颂,该批判就批判,根本目的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使中华儿女们奋发向上,携手向前。在这样的要求下,文艺要生动,不要样板。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创作的《创业史》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如真实存在的王家斌,小说中的梁生宝,以及和他有矛盾冲突的“能人”郭振山,都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优点有缺点,活生生的人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塑造人物上做到了实事求是,并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既然选择了人民立场,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是为人民而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从人民中发掘文艺素材与灵感,又要使文艺让老百姓看得懂,才能使文艺入脑入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在这种互动的辩证关系中,文艺要做到爱人民。只有对你的受众有爱,你的立场才可能坚定,你的态度才可能真诚。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的坚定与真诚,以及对人民文艺的热爱。
第四点是学习,毛主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向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无论形式如何五花八门,艺术手法运用上如何高超,最终落脚点是对人民灵魂的塑造,对民族价值观的巩固,是铸魂育人的重大工程。
对照这四点,我认为作家柳青和电影《柳青》都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原则。
在我看来,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理论上,电影《柳青》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很好地利用了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好电影。在商业性如此浓厚的今天,几位老师和主创团队能够静下心来,用六年的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下,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创造出如此感动人启发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品,非常难得,我很敬佩,要向你们学习。
柳青读后感(篇7)
我读了一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了在青海高原之上,只有一株柳树。它挺立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是,它这几年经受的苦难却是其他的柳树数十倍!但是,它并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文章中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还是在写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有可能不公平,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棵柳树就生活在一个艰苦的世界里,而并不在什么土地肥沃、大树丛生的地方。青海高原上的那棵柳树神奇的挺立在高原上,是多么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啊!这株柳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能够长的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样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世界上的许多著名人物也同样有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着坚韧的毅力和韧劲,比如:霍金、诺贝尔、张海迪、海伦?凯勒等。
虽然命运对我们当中有些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只要我们不屈服命运的摆布,顽强的与命运抗争,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心里,就可以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未来是美好的,不要怨天尤人,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创造我们那辉煌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