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如何写的更有趣?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可以让人对真正的作品更感兴趣。 读后感是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萌动的途径和方式,为了迎合您的需求留学群制作了这份精心设计的“变形记读书笔记”。
变形记读书笔记 篇1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荒诞,恍惚间像在梦中:格里高尔是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痛苦、绝望,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读到这些首先让人产生厌恶感的是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以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在他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格里高尔脸形削尖,双眼鼓胀,背负着沉重的甲壳缩在萨姆沙屋内的一角,它静静地注视着世界,神情恐惧,绝望而茫然。
之后,他颓然无力地垂下头,在这个世界上呼出最后一口摇曳不定的气息……同时格里高尔变成虫,是那么无奈和痛苦,旁人对它是冷酷的,就连家人也因此逐渐疏远他,经历最初的恐怖之后,起初家人仍没有忘记他曾是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母亲试图关心他,却不敢接近他,父亲憎恶他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死亡。只有格里格的妹妹,聪明的葛蕾特,敢于接近和照顾他,但无能为力。最可怕的是格雷戈本人。他试图自己改变一切,甚至想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在小说所营造的异化环境中,所有的挣扎都变得徒劳无功。
结果他死了,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异化的社会生活经历使人们产生了心理厌恶。没有亲情,只有痛苦、孤独。
通篇《变形记》,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的艺术表现。激烈的生存竞争、不正常的分工、压力与灾难感、不安全感,使许多人的精神不健全甚至崩溃,使他们丧失了一部分或全部的人性。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一个家庭的负担变成一个家庭的负担之后,这个家庭对他的态度有多冷淡甚至充满敌意,这不是人性的丧失吗?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变形记》的“变形”。刻画“变形”,是卡夫卡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里说:
“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伟大诗篇的序曲。”它无疑肯定了变形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掌握了变形,我们也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通过新旧变化来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卡夫卡也理解这个道理。
有思想的作家更喜欢写变化,因为变化最能揭示人性。小说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全家对他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变形”。因此,我觉得《变形记》中的“变形”包含了两层涵义,它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又是家庭成员的一种人性的变形。
但是我相信读了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发现,格里高尔变的只是外形,他的内心仍然没有变,他的品格仍然高尚,他在“虫化”后一步步遭到他最亲近的人的鄙夷,可是他还一心想着他恢复人形后如何报答他们。相反,他的亲戚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外表,但他们的心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人性也改变了。这两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卡夫卡创造了象征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的人的困境,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那天空永远是灰暗的,与世界隔着窄小门缝,身处无可名状的绝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静,还要用触角饱尝羞辱后的气噫,包围他的是冰冷的情感,感觉呈灰绿色和褚褐色,着实向来让人恐怖。格里高尔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难道我们没有卡夫卡式的痛苦吗?
应该说,卡夫卡的作品中常有空洞而顽固的怀疑,他追求一种没有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是人类文明从未隐藏的痛苦。这种痛苦并没有因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改造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反而更加严重。作为对人类改造的回报,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疾病横行,真是对人类莫大的讽刺。
我们曾经砍伐树木,建造摩天大楼,惊呼,我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但刹那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沙尘暴接踵而至。我们必须再种一棵,毁坏房屋和树木,退耕还林,一切都没有改变。反反复复,矛盾中我们的创造是徒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重复父母的生活轨迹,结婚生子。
家庭、工作,时常困扰我们的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角色,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到了中年,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期待未来。毕业后,为了找工作,我们处处遇到困难,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方式,屈从于社会对我们的选择,但心理上的压抑却无法用几杯酒消除。
索性,我们比卡夫卡会生活,会寻找生活中新的平衡点来满足自己,我们有知心朋友,有烦恼时可以一吐为快,来自社会上的压力,我们会自觉地去化解它,我们比卡夫卡更了解自己,学会洒脱,不会自闭。
读完了这篇小说,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我知道人变成甲虫是完全不可能的、荒诞的,但是,人遭到厄运、不幸、陷害、暗算、**等等之后,由“人”变成不被尊重的“虫”却是常见的。这是不是在暗示着,在人与人关系冷漠的社会中,在功利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人都会变形呢?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变形记》这个现代派经典文本所揭示的真谛。
变形记读书笔记 篇2
今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
曾经见过卡夫卡的**。还是挺帅的,只是一双大眼睛,满是说不出的,路不明的感觉。绝望?
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一个巨人,是由他孤独的生活所创造的;他站的太高了,他的眼睛从我们无法到达的高度往下看,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在做了一个美梦之后,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
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
一个人的孤独,一个家庭的恐惧,全人类的绝望。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
在这里,在绝望的山中,似乎看到了希望之石。淡淡的爱出现了,妹妹的细心呵护,母亲的温情话语,都让主人公看到了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陪和着。
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
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最后,经济上的负担让一家人疲惫不堪、尴尬不堪,心理上的负担让哥里戈尔做了越来越多不该做的事情——绝望最终让他发疯。
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
虽然他有甲虫的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他仍然是一个有天分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
对生活的恐惧使他爱上了现在的处境。矛盾,是矛盾让他筋疲力尽,是矛盾让他死在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哥里戈尔。他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
卡夫卡不仅仅是在写**,他是在写他自己和他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的主角。不像劣等**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
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但一但别人毁了他们的生活和梦想,爱就不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的变化来看,这一点体现了一种透彻的理解。
这张**的成功显示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才华。
**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也许,比原来更好的是,在哥里戈尔姐姐的跳跃中,哥里戈尔被遗忘了。不,这个人不存在。他的前世只是个幻觉。一场闹剧之后,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变形记读书笔记 篇3
伍蓉是奥地利卡夫卡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短篇**。这个故事很奇怪:年轻的推销员格雷戈是他家惟一的经济人,每天都过着忙碌而压抑的生活;他的父母和姐姐非常爱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于受生活重担和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他竟然从人变成了一只顾大的甲虫。
自己和家人的一翻惊慌后,家人开始明显地对他冷淡,几乎不予理睬,不予关照。他们甚至以“这只虫子根本不是格雷戈”为借口,不愿意费尽心机抚养这个赚不到钱、给家庭带来很多麻烦的“怪兽”。然后甲虫最终在虚弱和绝望中死去。
死后,家人竟"奇迹般"地很快就恢复过来--或者说他们干脆就没有一丝伤心之情,反之,他们都感到了卸去重担般的解脱,尽管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这只曾经开口叫过他们的甲虫就是格里高尔,这个不幸的家庭中终于又再次充满了阳光,老两口看着格里高尔那心情愈发愉快的美丽的妹妹,心满意足地想该给女儿找个好女婿啦......
如果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发现自己是一只大甲虫,我会绝望地当场死去。这是多大的灾难啊!虽然看似荒唐,但毕竟不是没有可能。
命运难以捉摸,谁知道哪天灾难就降临到自己头上来!更重要的是,这些灾难大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至少受害者本身是无辜的——自然灾害、战争等都莫名其妙地落在自己身上。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遇到深浅的灾难。主人公遭遇的灾难似乎是不现实的,但它们又是经典。
非常可悲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灾难,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我们都无法摆脱它们。灾难不是命中注定的其实更为可怕。当然,幸运地逃离灾难是命运的另一个不可预知的方面。
甲虫本身,甲虫是什么?甲虫是一种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动物。格里高尔是什么?
他是一个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动物。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形式的格里高尔就是一只甲虫,或者,甲虫就象征着格里高尔这样的人类。在一个令人沮丧的日子里,以机械化方式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变成了物质奴隶甚至非人类,这是多么悲惨啊!
这个可怕的事实终于被写成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人变成甲虫真的很少见吗?
伍蓉读书笔记
第 1 页共 1 页
变形记读书笔记 篇4
我在学校的图书管理借到了一本《卡夫卡作品精选》。卡夫卡这个名字只是曾经听人说起过,说是一个阴暗的人,常年生活在潮湿的地下室里,因此笔下的小说也总是颠覆人们正常的思想范畴,成为了拥有自己独特笔风的奥地利作家。这一点我在他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当中深有体会。
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有几英尺高。分割成一片片硬壳儿的肚皮,还有不断扭动乱舞的细脚,都成为了的变形的开始。而小说的重点并不在变形,而在于变形后他与家人之间的生活挣扎。
故事情节十分离奇: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然而,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既痛苦又绝望。
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根本不愿费力养这个不能挣钱还给家里带来不少麻烦的“怪物”。后来这个“甲虫”终于在虚弱和绝望中死去了。死后,家人一点也不难过,相反,他们都感到卸下重担的解脱。
在这个卡夫卡创造的被异化的人的困境中,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格里格毫不犹豫地感到委屈,为了家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格来说是一个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了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
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受人尊敬的长子,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利害关系也就暴露无遗,而作者正是想想借此来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格里格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的无助、痛苦和忧郁。这种焦虑是人类文明从未隐藏的痛苦。这种痛苦并没有因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改造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反而更加严重。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变形记》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它让我们懂得思考,从另一种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相信我们在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后,心灵上能够得到宣泄,然后平静下来,理清思绪,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平坦。
李子墨2011-2-18
变形记读书笔记 篇5
变形记读后感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噩梦?《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依赖他人时,他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
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施暴,威胁他,用苹果砸了他,还想杀了他。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更深了。她同情她儿子的不幸。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所以她非常伤心。但她把儿子当作心里的重担。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
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
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
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
(读后感 )
这歇斯底里的哭声暴露了她的自私、狡诈和冷酷。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
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人为什么我们自私、狡黠、冷酷?
因为惧怕我们的无能为力。卡夫卡的作品包含着空洞而顽固的怀疑,他追求一种没有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是人类文明几千年发展中从未消除的隐痛。这种痛苦并没有因为文明的逐步进步和人类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减弱,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卡夫卡是奥地利学者,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的代表作。**主要从主人公的角度描写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异化。
《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1、 格雷戈的异化格雷戈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腿很细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雷戈似乎是一台工作机器。他只关心能否正常工作。他甚至等待一切恢到现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以便他能像往常一样工作。
在全权**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
格雷戈对全权代表说的话是请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他愿意立即去工作。他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生理变化,而是关心工作的得失。格雷戈的疏远不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是从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开始的。
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戈不再是格里戈,而是一台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
可以看出,格雷戈完全迷失了自我。他只是个麻木的工作。他没有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诚实地投入工作,五年不请病假。
二、家人的异化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一旦人们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和手段,失去了与他人的经济联系,人们就和昆虫没有区别。
当格雷戈变成一只甲虫,不能工作时,他不能像以前那样为他的价庭提供经济支持。格雷戈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因此被家人残忍地抛弃,最后陷入绝望,孤独地死去。格里高尔的父亲是最先抛弃他的,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时,便充满敌意的握紧拳头想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父亲对格里高尔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对他越来越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来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