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观后感10篇

2023-10-04 13:32:46 投名状观后感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我们可以从书本获取的知识,也可以在影视剧中找到。高质量的电影总能带给观众深刻的共情感。撰写影评,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思维并增长见识。是否有一些出色的“影片标题”的影评样本呢?当我们开始写某部作品的影评时,需要从何着手呢?接下来是留学群为你分享的“投名状观后感”系列影评,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起来仔细阅读下去吧!

投名状观后感(篇1)

  《投名状》是一部以江湖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作者是金庸。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令狐冲和岳不群之间的恩怨情仇,在江湖中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和江湖规矩的不可逾越性。在阅读此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写的江湖中隐藏着很多的人性弱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利益的驱动。各大门派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是因为争夺权益而引发的。如岳不群为了门派利益,不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不相称的死敌;而令狐冲则为了自己的感情和义气,无法将自己的心托付给门派。这种利益驱动的社会现象,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富、权利、地位作为同归于尽的原则。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反映了人性的弱点。而江湖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则更加显得残酷和激烈。

  其次,小说所展现的江湖规矩,也是人性善恶之间斗争的结果。江湖中存在许多的规矩和准则,如相互尊重、相互守信、不可欺负弱小等等。这些规矩,虽然在现代社会和法律法规中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但在江湖中却具有不可违背的力量。遵守江湖规矩的人,被看作是有拳头有内涵的人,而违背江湖规矩的人,则往往会遭到江湖中其他人的唾弃和排挤。这种江湖规矩的存在,使得江湖社会更加稳定和平衡。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如不讲信用、不尊重他人、欺压弱小等等。

  最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乏有一些悲剧性的色彩。比如,岳不群虽然想把门派做大做强,但最终却无法避免门派的分裂和残酷的厮杀。令狐冲则因为自己的感情和义气,而导致了自己和师兄之间的关系的破裂和悲剧的结局。这些悲剧都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所引发的。当人性的弱点得到有效的规避和纠正,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总之,《投名状》是一部描写江湖武侠世界的传奇之作,它启示我们思考自己的人性和社会现象,并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江湖规矩和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还需要持有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性和良好的社会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生活的幸福和稳定,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投名状观后感(篇2)

  “兔死狗烹”下的兄弟情

  ——《投名状》影评

  初闻“投名状”一词,是读《水浒》中林冲投奔梁山一段,当家王伦要其纳了投名状方能入伙。而影片中谓兄弟义,纳投名状,可谓是含泪忍痛看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乱世兄弟情,《水浒》的投名状与电影的有所不同,它是入匪的凭证,而影片讲的是结义的凭证,电影里的“投名状”也不是一颗忠心,它是一颗野心。庞青云与赵二虎、姜午阳拜把子,并没有一颗头颅来作牺牲。如果有,也是兄弟的头颅。

  我对这部片子的关注从舒城一战开始??舒城,800比5000的险胜,是战术的高超,还是兄弟的配合?姜午阳振臂一呼便成了敢死先锋,弓箭对枪炮,何等的惨烈,又是何等的悲壮!二虎等待上前援助兄弟的急迫,庞青云挥戈止马的镇定,战场上的死生相博,人生何等残忍,胜了便是阳世的皮骨,败了便是阴间的鬼魂。三兄弟被围困在人群中相互依托的时候,可曾料到过五年苏州之战,可曾料到过官椅、权柄之前的手足相残,痛哉,冥冥中可恶的安排!

  《投名状》通过对这些农民兄弟的刻画,写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破败,也只有在动荡的年代,土匪才会被国家重用,变成护国英雄。从三人结义,立投名状,到最后庞青云被杀,这是一个定数。三人的情谊也如同晚清的政坛一样,充满变数,从开始的情同手足到最后的互相残杀,无疑这是可悲的,但阶级的存在使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必然。大哥和现实纠缠斗争,二哥和大哥纠缠斗争,姜午阳和投名状的誓约纠缠斗争。但姜午阳不明白,就算没有投名状,庞青云和赵二虎也会死在相同的理想和命运手里,所以只有他是死在投名状上。

  庞青云这个人物是陈可辛在影片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一个充满了政治野心的人,在他的名字中就可读出“青云直上”之意。自始至终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与赵二虎、姜午阳的结义只是他为重归军营的阶梯,他野心上的急功近利从他以少敌多赌战舒城,违令攻苏州,抢攻南京可见一斑。政治的伪善是可以从他杀两个强暴民女的小兵和他向死对头魁字营借粮许诺二事中清楚见到,他一脸正气的面具下是一腔谎言,政治从来都是讲究能屈能伸、兵不厌诈。而赵二虎与姜午阳二人自始至终只是出身草莽,两人仍旧是义字当头,凡事不可违背江湖道义,这也是越到后来赵二虎与庞青云渐行渐远,但仍旧放不下一个义字,入套被杀。而姜午阳的身上更多出一份单纯,以为大哥是为了女人才杀二哥,白白牺牲了二嫂的命。

  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侠客梦,乱世枭雄,跨马横刀,啸聚山林。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份兄弟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生死同当。两个梦几乎成了一种公众的道德标准。一边是手足情深、一边是仕途大路,庞青云仿佛从一开始站在一个悖论的岔口,陷入道德的困境,虽然赵二虎、姜午阳死了,但“道德”没死,他们的血性故事还会被后人传颂膜拜,而庞青云在生命和道德上被双双判了死刑。

  兄弟情是真的,感动天地,但现实也是真的,不会因为个人情义改变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惯例。一群农民为活命,走过家乡大道上的一排排牌坊,成为杀人者,何等的悲壮和残酷!这流血遍地,狼烟四起的修罗场果然把这些人的理想统统埋葬,然后再一场大雨,冲个干净。

投名状观后感(篇3)

  打一开始,庞青云便是胸有抱负,意图靠着这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山字营,在这个烽火不断的乱世中,为普天下的百姓求得太平安稳的日子。所以,他把这些土匪带出了山村;所以,他在目睹自家兄弟侮辱清白妇女的时候是那么的义愤填膺;所以,他久攻不下苏州城会去跪求**,甚至不惜以夺取南京城的莫大功劳为饵同自己的死对头进行交易。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些本是土匪出身的兵士们叫嚣着,抢钱,抢粮,抢地盘时的狰狞面目。

  但我们也要看到彭青云坚决处决两兄弟的决心。说庞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铁碗手段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庞真的是这样的野心家的话,他岂能不知道山字营对于自己仕途的作用?轻易便自允裁军?

  笔者窃以为,或许这庞将军是真的要去改变这些土匪兵的那身彪憾匪气。他要结束这纷乱的岁月便少不了这以暴止暴的血腥手段。

  说到庞青云的血腥,观众最不能忘怀的便是其在攻占苏州城后,将原本的天国降兵一并处死,不留一个活口。残忍到如此地步,几乎是令人发指的行经了。观众看到的是赵二虎的愤慨,姜午阳的急躁,甚至还有是兵们拉弓时的颤抖手臂。

  谁人又看到了庞青云走过时眼眶里面的泪珠?别忘了,山字营的兄弟们吃的粮食可是庞大人同自己的死对头要来的,他不也还让那些濒临死亡的降兵都吃个饱,安心上路,做个饱死鬼。赵二虎因为这件事成了一个不讲名声的恶棍,但他仍然可以留在那里看同胞。因为追求不同,他成了一个经不**和水的对手。此刻,他已成了自己剑下的鬼魂。

  他可以因为这事而愤怒,他可以把怒气撒出来,甚至他可以一句回家,便想着回归山村。可庞青云呢,他怎么办?他的不得已没有人能够体会,他的雄心壮志没有人懂得,他还得去整顿军务,还得安抚百姓,还得筹划着如何攻打南京城。

  此刻的庞青云在天下人的眼中成了个嗜杀的暴戾之徒!他的苦衷谁人能去体会?

投名状观后感(篇4)

  最近投名状很火,看完投名状后也有一些感触,想和网友分享一下,主要谈一下我对投名状中的人物分析及从中体现的管理之道:老大庞清云是一个眼界很宽广的男人,他有他自己的信念,且一直围绕着这一信念行事,当然又是一个心恨的角色。他在剧中有一句台词很经典: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是对的。每当杀害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时,他都拿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解脱。直到他死都坚信这样一个信念,只是到总后都没有明白究竟是谁杀了他。其实道理很简单,搞政治没有对错,既然选择就要做好“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准备。总的来说我自己评价庞青云的优点就两个字——天下,拿创业型企业来理解就是只能做CEO的人,有眼界但不会玩办公室政治,这种人是创业型企业的灵魂,有了他企业就可以做起来。不过他还需要一个军师型的人来辅佐他,这样他在企业的后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些关系。不至于因一些人际问题把企业拖入绝境。如果打工的话放在CEO的位置上就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放到中层管理者的位置上就很容易屈才,除非他所处的企业是一个像GOOGLE那样的公司。老二赵二虎,江湖侠义之士,勇为先,义当道,从他攻破南京之后“送兄弟”以及私分朝廷军饷就可以看出。但他却不知所处的环境已变,身份已变,唯一没变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拿现在的创业型企业来举例,就是赵二虎是创业时的虎将,是企业难得的人才,对企业来说是大功臣,但唯一遗憾的就是赵二虎没有跟着庞清云一起成长,这种人到最后只能光荣的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主动的退出历史舞台安享晚年,这是最好的结果,另外就是保持着老理念和企业分道扬镳,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赵二虎本来已经醒悟过来了,打算离开,但时局总是造物弄人,依然没有给他全身而退的机会。老三姜武阳,一个字忠。格守自己的誓言,用生命捍卫荣誉。他算是一个有自我底线的识时务者。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定位是游戏规则的执法者,他在影片中杀害狗子、嫂子是对投名状外人乱我兄弟者兄弟必杀之的执行。杀害庞青云是对兄弟杀我兄弟者兄弟必杀之的执行。对创业型企业来说,他是一个企业难得的中层管理者,可以很好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可以很好的执行,同时还具有成长性。兄弟三人,主演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悲剧,也客观演绎了一个创业型企业从创立到失败的教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有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与大家共享,如觉幼稚,实当玩笑!

投名状观后感(篇5)

  给出一个虚假到似真的壮美幻象,再一步步的撕去层层伪装,露出底下刺眼惊心的阴谋和残酷,是《投名状》的表达策略,也是它展现主题的方式。庞青云貌似一个知耻后勇坚忍果断的革命领袖,结果却是那样一个不堪的阴谋家,哪怕阴谋得逞高位在即,却又成了风云涌动的晚清宫廷权力角逐中的一个可笑的牺牲品。在草莽兄弟面前,他无疑是狡猾的。在掌权者面前,他是幼稚可悲的。

  赵二虎有情有义,以一个劫富济贫的英雄面目出现,却被自己为之卖命的“大哥”蒙蔽,先是承受了情变,最后被暗算而死,至死都活在一个谎言里,成为影片里最悲情人物,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痛心之余,不得不判赵二虎一个“傻”字。姜午阳天真单纯,对兄弟情谊和“革命理想”都深信不疑,但却因此是非不分,懵懂之中助纣为虐暴行累累,虽然最后手刃庞青云可作为一种赎罪,但他已经为自己的幼稚付出了太多代价,也是一个可悲可恨之人。因此,《投名状》里没有英雄,只有乱世之下卑微的人;没有完美的江湖义气,只有欺骗和利用,以及醒悟后的自相残杀;没有“为天下谋”的合理战争,一切只是处心积虑的权谋。

  所有在以往的古装大片里激荡人心的东西,在《投名状》里要么是可笑的偏执,要么就是可耻的欺骗。直面历史和人性的~是需要勇气的,不得不说,《投名状》是陈可辛的一次冒险。

  《投名状》的译名虽然是“战神”,但事实上却不遗余力的宣扬反战主题。因此,在影片的战争剧部分,陈可辛的手法于张艺谋的暴力美学有很大的不同。他没有摆出***意图的色彩,而是选择了蓝灰色来衬托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在动作设计上,不是像舞蹈一样飞来飞去、美化原力,而是力求写实,不回避血腥、黄沙、狼烟、血肉之飞,直观地表现暴力的炫目和震撼,使人对暴力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陈可辛直言,中国电影已经***暴力场面拍得很美很浪漫,杀人场面是美的,战争场面也是美的,而这些并不是他追求的,如果把《投名状》战争场面拍得很浪漫的话,观众对战争不会有恐惧感。所以,陈可辛认为《投名状》里的血腥和暴力都是必须的,但也仅仅是让观众了解战争残酷的一种方式。

投名状观后感(篇6)

  刚刚看过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看过后心潮汹涌激荡,在此有感而发。

  影片的背景是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结为兄弟。二哥赵二虎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三弟姜午阳是孤儿,自小跟随二哥,他不仅有狼的野性。杀手的狠冷,更有少年的天真烂漫。因此他将兄弟情义视如生命。三人结拜后,成立“山字营”为朝廷效力。随着权力的如日中天,大哥庞青云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他不择手段地清除一切障碍,终于兄弟决裂,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的大哥却死在了被他伤透了心的三弟手中……

  这部电影筋骨结实,过度平稳,人物的刻画很到位,对话简短有力,几个重点勾画的战争场面悲壮雄浑,气势恢宏,尤其是初定生死情和苏州大屠杀两个战役场面,前后对比,反差强烈。同样激烈的场面,一个是结下了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另一个却是因为权力。金钱的诱惑而残忍地杀戮兄弟。这样的安排更加渲染了整部电影的悲剧气氛。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思,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饱穿暖,但当我们满足了这最基本的需求之后,人类面对的就是最危险的诱惑——权力和金钱。这些会使你在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到达事业的巅峰;但也能让你瞬间就倾家荡产,落得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的下场。权利和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少数人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因为欲望,欲壑难填,因为欲望,三人结拜;因为欲望,他们同甘共苦;还是因为欲望,兄弟决裂,自相残杀。

  难道在欲望面前,情感就显得那样脆弱不堪吗?曾经的患难与共,曾经的同心同德在权力与金钱面前统统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只要你想拥有权力,你就必须放下情感。在权力争夺时,朋友。兄弟。爱人会成为羁绊,甚至有时会成为对手。影片中的大哥就是不希望有这种羁绊,不希望有这样的对手。他想要权力和金钱,他放弃了兄弟情义。他错了吗?也许他没有。他只是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他想要的。

  情是纯洁的,更是脆弱的,它禁不起任何世俗的玷污,欲望的摧残。世人皆有情,但也有欲。任何人都有资格去追求欲望,可是,有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如果没有情,他就愧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情,他即使坐拥天下,也只是一个灵魂空虚的孤家寡人,又有何用?

  《投名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悲剧,但在感慨之余,情与欲的孰轻孰重,也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投名状观后感(篇7)

  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时,就觉得应是部好看的电影,能够花钱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演班子里有俺最喜欢的两个影星,再加上十面埋伏里对金城武的看好,及长久以来对刘德华至情至上的演技的关注。?

  看过了觉得这确实是部难得的好电影,一些久违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泪是真的,挣扎是真的,无情是真的,生命的脆弱灵魂的善变都是真的,虽是清朝的片子,却能从中感受到许多非清朝的人性与人生。四大主演的角色甚至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定位:那就是大哥可悲,二哥幸福,三弟英雄,女子无助。

  李连杰饰演的大哥是片中最可悲的角色。一出场,他便从死人堆中爬出来,他是唯一生还的人,生还理由诈死。真的生还了,却不知路在何方,一个女人一碗粥救了他给了他希望。他天生英勇,武功高强,几次于危难中大显伸手,取得了二虎和三弟的信任。他智慧超群,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获得喘息之地。他果断冷酷,为了更大的利益和目标,可以舍得可以杀得。但最后,他却死在了为之效忠的太后手里,用当朝的旁观者而言:他英勇一世,却不了解太后,太后怎么可能把南京那么重要的城交在外人手里。这个大哥为了坐得一城之位,不惜兄弟之情,不惜儿女私情,最后死在前刀后枪之下,可谓悲哉悲哉!这个死法安排得真是巧妙,前面是兄弟的刀,后面是太后的枪。死在双重兵器之下,也是死在双重利益之下双重情谊之下。

  刘德华饰演的二哥是片中最幸福的角色。他是一个匪,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匪,但匪有匪的处事原则。“夺城,抢粮,分钱财”,是弟兄们的口号,也是他给弟兄们的承诺。他可以为爱着的女人抢亲,他可以为兄弟流泪,他可以为一个承诺而无所顾忌,他更可以为了兄弟情而死得无怨无悔。他能够一呼百应,那是他应得的;他能够分发军饷,那是他该做的。因为他是匪,有义气的匪,重情谊的匪。他死得看似可怜,实则死得最幸福,最让人感动!?

  金城武饰演的三弟午阳是片中最英雄的角色.他是一个匪,但他不全是匪,在他的理念中,贯穿了导演最提倡的思想——投名状,即兄弟情。同生同死,杀兄弟者必杀之,乱兄弟者必杀之。他是唯一一个从始到终,为兄弟情谊而作为的男人。为了兄弟情谊,他可以为大哥的远虑而做违背二哥的事情,为兄弟的情谊,他可以杀死乱了兄弟情谊的女人,为兄弟情谊,他可以杀死杀死二哥的大哥,也为兄弟情谊,他最后选择同死。?

  徐静蕾饰演的女子是最无助的角色。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她被二虎抢亲,却并不爱他。但出于感恩,多次逃走终又走回。在一次逃走的途中遇到了大哥,一夜里她讲了自己的故事,一夜里她爱上了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男人,她被他的泪所感动,也被他的身所折服。但这两个男人偏偏结了金兰,立了投名状,成为了生死兄弟。她到战场,是担心大哥的,却与二虎再次相欢,并将保平安的十字架送给了二虎。那不是她的本意,是二虎的行为再次感动了她。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挣扎,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大哥以为二虎死了对她说:“如果我活着回来就娶你!”可是,活着回来的是两个男人,她又得和二虎名正言顺地坐在一起看戏,和大哥偷偷摸摸地荡船。三弟知道了真相,以为是她一个女子乱了兄弟情谊,必杀之。她说的那番话多么意味深长,窗帘她既喜欢红的也喜欢绿的,她可以今年挂红的明年挂绿的,她一个窗帘还没挂好,日子还没开始呢。可是,她终被三弟所杀,无助的女人啊。?

  人生只有一次,情谊何其珍贵。在这天和一个久已不联系的“朋友”看这场电影,也算是缘份吧。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理念,我以为我们可以一起看完这部电影,但还是没有,你仍然是中途退出的那个。你走的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和别人看这场电影,就不会中途剩我一个人呆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我们就可以一直或哭或笑地看完。但我还是选择了和你看这场电影,或许这就是命吧。在你那里无足轻重的情谊在我这里一直如此珍贵。释完片中的角色,我的人生又是什么角色呢?你的呢?

投名状观后感(篇8)

  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从此,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杀。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比起3个多小时的《投名状》,公映的版本似乎少了一些重要的情节,比如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这个情节,刘德华的话记住了我的样子,下辈子找我报仇。遗憾在片中都没能见到。

  当然,这并不妨碍《投名状》成为古装大片成功的范例,好久没有这样一部古装大片能让我热血沸腾了,陈可辛导演极强的控制力,为观众讲述了一段乱世情仇。

  他说那天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他已经死了。从这句旁白开始,一部充满血性的男人电影拉开帷幕,即便是充满血性,影片毕竟是出自陈可辛导演之手,看过《甜蜜蜜》和《如果爱》,或者更早期的《双城故事》都可以体会到陈导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本片也是如此,残酷的浪漫,是我最大的体会。

  故事改编自清朝四大奇观之一的刺马案,意指刺杀江苏省省长马新贻,即李连杰在影片中扮演的庞青云。原著中的马新贻是个极富野心的人物,战争的胜利远远不是他的目的,李连杰对于角色的塑造很到位,符合导演的浪漫主义情怀而非现实主义情怀,希望穷人不再被欺负,向太后请求减免赋税,浪漫主义的庞青云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因为那些**们比他现实主义的多。

  刘德华的角色到死的时候也不会明白,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也是生存法则,最后关头依然去救兄弟,依然叫着大哥,令人动容。金城武的角色是可爱的,也很可悲,死都不愿背弃投名状的他显得太过单纯。

  有观众说本片拍的虎头蛇尾,我很不解。金城武与李连杰在片尾的决斗,也是投名状之下兄弟情义遵守与颠覆的决斗,礼炮打响之时突放冷枪很可以代表导演在设置细节方面的功力,在李连杰倒在地上,嘴里说出投名状三个字的时候,这是人性的回归,宁因违背投名状死在兄弟之手,不可死的不明不白。

  有些事情不需要问结果。三位主角在死前都没有得到真相,但他们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就像故事中的原型刺客案一样,这也是一个谜。

  唯一的女主角徐静蕾演得不多,但完成的很好。心比天高名比纸薄的直观感受,又饱受摧残屈从现实,徐静蕾把握的很好,不多也不少。后期的听戏情节基本塑造了小学书画的凝重气质,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战壕内的追逐戏,围棋和京剧的运用,游戏与战争的平行剪辑展现出导演更为全面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陈光荣的配乐,陈光荣是刘伟强导演的御用配乐师,《无间道》系列的配乐就是出自其手,全片大提琴和电子乐的运用比较多,电子乐在古装片里大面积运用是在以往很少见的,个人觉得是一种创新,当然,很多学院派也是为之不屑一顾的,很多东西都是各有各的体会,强求不来。

  总之,《投名状》定会让很多对古装大片失去信心的观众,重新燃起走进电影院的热情。

投名状观后感(篇9)

  这部电影早在去年看《蜘蛛侠3》的时候就很期待了,当时电影院里的宣传片就看了好几遍,《变形金刚》、《男儿本色》都把它放在了片前(而且变形金刚我还看了三遍)。对这部**比较期待。

  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人一场戏,外加一个徐静蕾。阵容的确强大。

  影片在战场渲染上比较到位,古战场的残酷和血腥非常逼真(只能说是逼真,毕竟和真正的战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作为动作明星的李连杰担当起了第一打星。整部电影的情节没有多少创新之处。

  大概也就是在攻陷苏州城的那一段,面对五千太平天国降兵那一幕有些震撼。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许多悲剧人物。孙中山、谭嗣同等伟人的悲剧是伟人的悲剧,而庞云山、赵二虎、姜午阳等则是小人物的悲剧。在那样的时代里,小人物心中的悲痛,绝对不会比大人物来的轻。

  许多大小人物的悲剧构成了这个悲剧的时代。

  为了生存,赵、姜二人听从庞云山的劝告,参军。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可是如果不去,左右是个死,与其活活饿死,倒不如战死疆场,还能给家人带来一些活命的钱。

  为了活下去,走在死亡的路上,如果你失去了生命,你可以让别人活下去。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条路。

  三兄弟为何反目?不是因为你爱的女人,至少不是主要原因。而姜午阳在影片中的许多叙述,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赵二虎作为三兄弟矛盾的发起者,其矛盾的焦点是如何对待复员军人。他坚持要守信用,而庞云山要为自己兄弟着想。这也为后面一系列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赵二虎未经允许就付了伙食费。庞云山对官场之道并不熟悉,这激怒了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三兄弟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庞云山为什么要杀赵二虎?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官场和爱情。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即使不杀赵二虎,赵二虎迟早会被别人杀。现在,他也许可以救自己和姜午阳了。

  彭云山是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欺骗了兄弟们?以我之见,不是。如果只是为了他的野心,姜午阳暗杀他的时候,他可以杀了姜午阳。

  而且在当上巡抚以后,完全可以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但他没有想到,即使杀了自己的亲兄弟,也逃不掉慈禧太后的**。即使是他立下了如此大功。

  《投名状》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出小人物的悲剧,在那样的时代里,这种悲剧也许真的无可避免。

投名状观后感(篇10)

  电影《投名状》赏析

  叙事

  投名状主要讲述将军庞青云在兵败之后,与匪帮赵二虎跟姜午阳二人纳下投名状,共生死。由于庞青云的欲望跟野心逐渐壮大,最后弃投名状弃于脑后,弑杀二弟赵二虎之举,三弟姜午阳知道二哥死因后,履行投名状中“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找庞青云报仇,最后纷纷死于朝廷之手。

  在《投名状》里,兄弟情最后被阴谋论取代,跟陈可辛导演的人生经历也有关系。陈可辛导演说:“我看到的兄弟情,都是基于利益的需要”。外界给《投名状》的描绘一直是一部“讲述兄弟情的战争片”,但其实导演陈可辛从小到大“都没有过什么兄弟情”。

  影片的叙事方法主要是顺序的叙事,中间夹有人物回忆的片段。

  蒙太奇应用

  平行蒙太奇,京剧的战斗搏杀表演与三兄弟在战场上的战斗依次切换,即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为观众交代了战争的结果是三兄弟胜利了,但同时也表现了三兄弟手足之情的逐渐破裂,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质感。

  积累蒙太奇,“兄弟杀我兄弟者,必杀之”在片中一共出现很多次,结拜时,姜午阳杀庞青云的打斗过程中,这句话连续提及,体现了姜午阳是一个很讲义的人,也给人一种凄凉: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兄弟情重,却也落得如此下场。自始至终,姜午阳都一直在遵循投名状,并为极力维护兄弟情义,而杀害了强奸民女的士兵与莲生。

  剪辑影片中主观镜头做得很好,使观众的视觉与主角一致,感觉自己在经历一般。动作剪辑:庞青云和姜午阳初次相识的打斗中,庞青云一抬头,就看见姜午阳用刀刺过来,下一个镜头就是庞青云一闪,再下一个镜头就是刀刺入木桩中,三个镜头快速切换,省略中间的动作镜头,显示了动作的连贯和快速。

  音乐剪辑:庞青云在废弃的小屋哭诉的时候,先是有哭声,到他说“拼了三天三夜”背景音乐就开始出来了,衬托人物心中的悲凉。在姜午阳出场的时候,是马叫声先出来,然后再听见马蹄声,同时镜头切换。

  拍摄角度

  俯拍跟仰拍的应用:影片开始时,可以看到拍摄叛军都是仰拍,都是在那里砍人,而官兵都是俯拍,都是在那里被人砍,更加凸显出叛军的强大。同样在后面赵二虎私自发放朝廷军饷时,对赵二虎是仰拍,对庞青云是俯拍。体现出此时的赵二虎已经不听从庞青云的管制,或者说赵二虎在士兵眼里的地位和声威也逐渐壮大甚至超过庞青云。

分享

热门关注

演出观后感

演出观后感

电影满江红观后感(通用15篇)

电影满江红观后感

城市梦想观后感十一篇

城市梦想观后感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本十三篇)

红色影片观后感

美丽的大脚观后感4篇

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观后感10篇

礼记观后感10篇

礼记观后感

硬汉观后感10篇

硬汉观后感

康熙观后感10篇

康熙观后感

张思德观后感10篇

张思德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