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集合四篇

2023-10-05 10:46:41 杜甫传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篇1

  冯至先生的《杜甫传》,用客观的语言与虔诚的态度叙述了杜甫的一生,他对杜甫的政治才能和前期作为官僚的小心慎微是不做评判的。在冯至《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这本书中,他道,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了一个唐代的杜甫。

  杜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究竟是怎么度过的?我们从小就阅读杜甫的诗,对杜甫也有一个模糊朦胧的印象。我们知道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印象也仅仅止于此。读《杜甫传》,让我对杜甫以及杜诗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读完之后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战乱成就了杜甫。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我来一一捋清思路。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深受儒家影响,安史之乱时,杜甫大概四十岁左右,所以说40岁是他人生的一个分界线。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可谓对他影响深远。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杜甫仍然有着少年的锐气,在长安游历十年间,与李白一样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那么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已经变得成熟许多,更能理解底层百姓的痛苦和不安,为底层人民发声。

  依我看来,杜甫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十年漫游期间结识李白,并与李白成为了好友。在长安入仕期间,杜甫的内心很复杂,在入仕与归隐之中辗转徘徊,一方面既羡慕李白能不顾及其他,游历山水,豪侠仗义;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这是入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在他的一生中,他任职了将近两年半的官职,为了奉承上层,也为了寻求物质上的支援,在官场上小心谨慎恭维达官贵人,并写了很多唱和诗,但是这些诗在杜甫的诗集里面毫无光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杜甫一直在官场任职,他是不是会像其他人一样沦为官僚制度的奴隶?

  但是安史之乱让杜甫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也给了他的诗在创作上一个解放的契机。零零散散的任职了两年半的官期,杜甫迫不得已辞职,为了生活在各个地方辗转流离,居无定所,贫困潦倒。在这段时期内,他深刻地见证了在战争的影响下,百姓的痛苦,也见证了朝廷的腐败和军阀的战乱对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战乱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冲击,这冲击反应在他的诗里面。这时期内他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和战争残酷的诗,道别人不能道之事,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史料。

  在杜甫的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由于战乱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而且杜甫饱受病痛之苦。可是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与杜甫相比,元节孟云卿等诗人的诗虽然恰中时病,但他们的诗才,有限,创作的成绩平常,在艺术风格上也没有杜甫的成就高。因此,可以说杜甫是时代造英雄的典型

  安史之乱后,社会仍然不得安定,军阀混战,社会混乱,人民苦不堪言。而杜甫为了维持生活,继续颠沛流离,尝尽残杯冷炙的心酸。但是杜甫并没有停止创作,反而仍充满活力。他在夔州时,身体时好时坏,但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勤学不辍,其中不乏响彻云霄的悲歌,例如《登高》《隔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是他为千万百姓的发声,其中蕴含的为人民奉献,为人民思考的精神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纪念。

  770年,杜甫死于舟中,结束了他漂泊的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的结局是悲剧的。但是他一生勤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成为后世的典范。所以,我认为,杜甫的一生,不是悲剧的。

杜甫传读后感 篇2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后感 篇3

  杜甫的诗从小学过不少,对他的了解停留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上。提及杜甫,脑海中自然浮现蒋兆和所画的那副图:杜甫抬头远眺,眉间似攒万缕愁思,眼中忧虑尽显他忧的是大唐,忧的是百姓。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诗人传记。杜甫的形象在其中渐渐鲜活,打破了我对他的狭隘认知,甚至是对所有诗人的刻板印象。

  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光环之下,原来,他也是封建家族的信奉者、维护者。这令我惊讶,可一想到他的出身就很好理解了。杜甫出身名门,先祖杜预是晋朝名将,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杜甫对他的祖父十分崇拜,这更让我深深意识到古代社会是何其重视宗族关系与声名,难怪杜甫会吟出那句诗是吾家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杜甫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到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也曾年少轻狂,吟唱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长安十年,私以为这是杜甫迷失的十年。他急于在官场上立足,四处投师,四处赠诗投赋,甚至曾为此歌颂过杨国忠。原来杜甫也会献诗求官,古代士人对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的渴望多么强烈,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

  直到一次次科举落榜,直到安史之乱的到来,杜甫渐渐有了变化,那个伟大的杜甫正在向我们走来。当杜甫看清了这个污浊的上层社会后,越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李白选择洒脱离去,而杜甫选择开始不再以俯视者的身份同情怜悯百姓。他让自己的眼睛直视那些卑微的人民,一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撕裂天地。杜甫是愤怒的,目睹社会乱象,经历战争,他用三吏三别道尽百姓的苦难。他看到的是死亡,是不公,是战争,是血淋淋的现实,是自己的无力和无奈,是欲得而不可他是痛苦的。杜甫的光芒始终闪耀,在于他心怀天地,包罗万象,视众生皆平等。只要一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就不愿像蝼蚁一样苟且偷生。杜甫即使穷困潦倒,也从不迷茫。山河破碎之际,妻离子散之时,他也要徒步北上,寻找新的希望。有人称杜甫,是那个时代的良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李白代表了太平盛世的烈日,象征了浪漫与奔放,杜甫就是兵荒马乱里的白月光,代表了质朴和善良。

  杜甫,杜甫,我曾膜拜你的光环,浮于表面,这一次,我终于走近了你,读懂了一些你。

杜甫传读后感 篇4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拜应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是杜甫朋友高适临官场有感,但对于杜甫以往历历在目的何止是这冰山一角,对百姓的怜悯之词又岂止这三言两语?那时他44岁,身无一职,在县尉的乌纱帽前,却又不愿步高适后尘,然而当时唐朝的山河也即将要破碎在安史之乱中。后来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亡时期他又获得左拾遗一职,这个职位低得可怜得官职是皇帝身边负责上柬与荐良的。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像撞石钻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却为杜甫诗风改变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得茁壮生长提供了机会。

  对水深火热人民的无法割舍将杜甫从皇帝身边拉向群众,即使这并不是杜甫乐意的。一组诗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出现已可说明矛盾哪方占优势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终于,杜甫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磅礴之气没有化成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与不羁,他点石成金的文采也不会化成近代作家们的刀枪笔杆,他的那条诗路就像农人咬牙忍着烈日,渔夫挺腰顶着风浪后最真实却有力的诉说。杜甫的诗撼人心扉,是因用笔的力度重似写史。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认为沙翁不是属于某个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样的永恒,但是即使这个信念再坚固,人们在研究和欣赏的时候也无法轻易的跨过时代与文字运用不一的坎儿,我们在研究杜甫的时候也是遭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传记终于让我停在以往一贯奔走着的驿道旁,稍将重点从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换掉、《登高》的首联到底可以数出多少个对仗结构,移向真实具体的蓬乱的长安之春是如何让杜甫惊心、溅泪,移向拥洞庭胜状的岳阳楼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战火而愁思不断,而这些都是走马无暇目及的花。

分享

热门关注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系列五篇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十一篇

《三字经》读后感

读后感草莓山汇总7篇

读后感草莓

《故乡》读后感实用4篇

《故乡》读后感

2023马伶传读后感(集合3篇)

马伶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合集四篇)

《毛泽东传》读后感

人物传读后感十四篇

人物传读后感

读后感集合13篇

岳飞传读后感

岳飞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