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你是否知道如何借助影片名称观后感来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或电视剧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观赏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引发深深的思考。观后感应该详尽阐述对影片内容和内涵的深度解读,留学群编辑整理的“长征的观后感”可能会给您带来新的思虑,阅读过后,你定能学习到众多新的知识!
长征的观后感(篇1)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学。这本书的作者对半个多世纪前以西方人独特的视角成功地再现了这个故事感到惊讶,同时,他也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国内的记者学习。
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了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
1934年,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今天仍然如此。只有走过这段距离的任,才能用现实的方式来描述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尤其是在雪地上和草地上!
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一个象征,而是一部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在我看来,长征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红军的诠释下,长征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可以说,二十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
虽然一开始我有点被动,但我开始对书中描述的故事的细节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主要原因是因为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壮丽的史诗和运动。作者成功地把它改写成了一部纪录片。这本书是1984年写的,从它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不过,从书中我们感觉到,没有离事空白,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本书给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的,没有赞美,就像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他不仅工作,而且吃饭睡觉。
但这样的真理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它仍然会感动我们。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它是一个宣言,一个宣传队和一个播种机。通过这本书的叙述和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感受到烈士们在那个艰苦奋斗、不断求是、艰苦奋斗的特定时期的伟大革命人格。
长征的胜利,实际上是当时共产党领导人正确认识自己力量的结果。在这场争取胜利的过程中,我们的革命者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多次度过难关,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军,点燃了中原革命的行星之火。
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而在部队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红军的原计划是从湘西南线突破粤军和红军的封锁
二、六军团会合。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人在指挥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和突破时,犯了撤退逃跑的错误,并随身携带各种工具,导致行进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到冲破敌四道封锁线,跨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政府的人员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
2、 六团的战略意图是动员大批兵力,企图消灭中央红军。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决定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挺进。12月,红军占领海峡城后,立即进入黔东,一举攻克黎平,横渡乌江,将国民党追击军留在乌江东岸和南岸,并于1月7日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市。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
后来,他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在黔东分兵,引诱云南军帮助他。这时,红军出人意料地赶往云南,在昆明附近挥舞着枪,然后在5月初横渡金沙江。此时,中央红军摆脱了对上级敌人的追击和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在川黔滇边境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介,还不足以说明长征的艰辛。以红军为例。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想象和感受接下来长征的艰苦支出。红军长征368天,其中重大战役15天,白日行军235天,夜间行军18天,休息44天,平均休息365英里。每天平均行走74里,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占领过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居住区。
据说一方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约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一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可能只有六千人与毛一道抵达陕北,这其中还有沿途参加红军的新兵。是什么让既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追捕,又要对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还要解决来自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的红军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胜利?
是革命红军的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出现了一幕幕很感人的事迹。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
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也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更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红军撒的热血就有多长!无尽的深渊葬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确送不走他们忠贞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巍峨的雪山掩埋了无数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炮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谁又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伟大而感动,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因为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依旧低咽,战鼓声仍然重响,马蹄声还在长鸣。
若要问我学到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我会回答: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
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 一个外国人对红军长征如是评价:“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它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的长征。
这次长征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是难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的长征轻松,它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们必须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满怀信心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经受新的考验,创造出新的业绩。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们攻克难关一样,因为成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涉猎探寻知识的路是坎坷曲折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时值你我在校奋发努力学习之际,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发扬下去,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如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此时此刻,长征的前前后后浮现在眼前了,脑海里想起了毛主席长征胜利后写的p>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的观后感(篇2)
最近,我在爷爷的影响下(因为爷爷是一位老的共产党),阅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倔强的小红军》,《手足情深》《母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感动。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两万五千万里中,历经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吃尽了数不清的苦。冬天,他们面对着冰天雪地的高山,雨天他们面对着惊涛骇浪的江河,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着险恶的环境,**的敌人。红军顽强不屈,凭着勇敢和智慧,凭着不屈与乐观,完成了这一次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征途。
一路上,红军战士发生了许多故事,有些感人,令人难忘。尽管生活艰苦,环境险恶,但他们顽强乐观。听,战士们哼着《打草鞋歌》:草鞋来草鞋好,草鞋是我们的传家宝……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我深深思索……
在旅途中,最感人的不仅是牺牲,还有友情。《死亡线上的新生》曾记载到:半夜里,下起雨来,王班长怕小赵挨淋受冻,把自己的被单给他盖上,而他自己只盖了半边身子。
经常在雨中露营,他总是把自己淋得湿透,把被单给小赵。即使病重,仍然坚持这样。我心中感概:
老班长,你时时刻刻想着别人,为什么唯独没有自己?老班长牺牲自我的品质,让我不时回味……
现代著名作家魏巍曾说过:“军人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美丽!”的确,红军犹如喷血的朝阳,用生命书写辉煌,凭血肉换来崭新的中国,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民族的骄傲!
是我们学***模!!
红军战士平凡而伟大。他们的故士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同学们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帮助;遇到困难时,我会多考虑别人,我会坚强,乐观敬业的少先队员。
长征的观后感(篇3)
[键入文字]
《菩萨兵》读后感——我心中的长征_861 字
今天,我们学***文第七课《菩萨兵》,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引起了我对红军长征的极大兴趣。所以我放学回家,打开电脑,上网查红色
长征的故事是今年是长征七十周年。网上有很多关于长征的故事
有毛泽东关于长征的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
蒙磅礴走泥丸 …… 。”
从这首诗中,我可以看出红军在穿越草原、攀登雪山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自然的障碍而停止
进道路的精神。他们渡过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有多危险
乘飞机去夺取泸定桥时,非常可怕和危险。每个人只有一个木版,然后他们把木板放在铁链上
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
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 , 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
能胜利。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的精神:做人要有志气
加油,工作到底,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要为祖国的强盛而自强不息。这让
我想到了我上次学的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年青的美丽女孩桑兰,这位曾被
体操界公认的中国人和明日之星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对她的未来倍感担忧之时,她却用笑容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坚持着、努力着,顽强
地生活着。我认为,在她身上我也看到了长征精神:她为了报效祖国,没有被命运所
放下,但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知识,同样为报效祖国作出贡献
量 。我想:我今年十岁了。我能理解长征的故事和桑兰的遭遇
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祖国
有用的人才 。1
长征的观后感(篇4)
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我可以学到很多,这些应有的历史知识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为什么生活的这么好,还采取了一些内容。红军四次反“圃剿”的胜利,红军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发惊恐不安,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结束位,蒋介石急忙调集军队,从1930年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国剿”。毛泽东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打运动战的方针,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前三次“圃剿”。
周恩来,朱德创造大兵团伏击歼灭敌人的战术,又于1933年粉碎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圃剿”,全国其他多数根据地也粉碎了敌人的“国剿”,这时全国工农红军发展到30万人。国民党
一、二次“国剿”的失败,大大震动了蒋介石。1937年7月,他亲自担任总司令,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军事顾问一起,率领30万军队和数十架飞机对**革命发动了第三次围攻。敌人来势凶猛,兵力10倍于红军。
那时候,红军主力在?西,毛泽东率红军回师,昼夜兼程赶到?南兴国县。
敌人发现红军西移,急忙调主力西进。红军抛开敌人主力,机智地穿过敌人空隙向东打去。三战三胜三歼师。敌人发现红军在东部,就把红军的长度向东部转移。
毛泽东计划用小部队向东引诱敌人。红军主力面对敌人东进主力。一个敌人的包裹?中秘密穿过,又回到兴间休整了半个月,红军牵着敌人鼻子,让他们在崇山峻岭中往这弃波,把肥的拖,根据比人民实行坚壁清野,敌人要人,找不到人,要吃的找不到粮食,完全防入人民战争的汪大海之中,9月,将介石不得不下令撤退。红军分三路追击,又歼敌一个多师。
蒋介石垂头丧气退回南京。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我们应该自己计划,把失败变成胜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到处都要注意观察!
长征的观后感(篇5)
一个碧空无云,天气晴朗的下午没,我们全体师生在校园里**《我的长征》这部电影。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解放军战士不怕困难,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与敌人战斗。最感人的一幕是,为了赶上敌人到达泸定桥,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大雨,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泸定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全体战士英勇地同敌人做战。
泸定桥只有几根铁索,战士们却要在铁索上一边行进,一边攻打敌人。许多士兵英勇牺牲,但他们没有灰心。还是勇敢地向敌人进攻。
经过和敌人顽强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成功的背后,是许多解放军战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有的伤势不重,有的英勇牺牲。他们勇敢坚强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由此,我想起了在学***一件事。那次我正在做一道思考题,我左思右想都没有做出来。当我气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个为人民和祖国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学习。
于是我继续演算。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当我们在困难面前感到失望时,我们需要自己寻找答案。面对挫折,我们不能失去信心。我们要鼓起勇气,用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这部电影看完后使我受益非浅。它教会我勇敢而坚定地面对生活,向解放军士兵学习。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
长征的观后感(篇6)
《永远的长征》读后感:接过长征的火炬
最近我读了《永远的长征》书中的几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长征犹如一座丰碑,红军战士的光辉业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册中。无数英雄们创作的
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永远不会失去的遗产,永远不会贬值的精神财富。烟已尽,雪峰依旧,江面向东,铁索依旧冰冷。
25000里长征的足迹谱写了一首嘹亮的英雄凯歌。当长征精神在人们心中不断传递和延续的时候,人们终于明白,长征传说并不是一股神秘的力量
所创造的,是红军战士为人类最好的事业,以最顽强的生命力所谱写的精神洗礼。
红军战士已跨过11个省。每一次艰苦的跋涉都使我们感动。为了崇高的理想,他们勇往直前,取得了伟大的英雄业绩。
红军曾翻越了被当地人称为&qut;神山&qut;的夹金山。这座山高耸入云,大概只有神仙才能上去,连自由飞翔的鸟儿也望而却步,而且气候变换异常,一会儿还
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狂风夹着骤雪迎面扑来,模糊了战士们的视线。天空中有鸡蛋大小的冰雹。他们只穿薄衣服,想刀子一样疼。
即使天气不好,红军战士们依然坚韧不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携手跨越夹金山。只有爬上这座山,我们才能爬更多的山,渡更多的水,才能有第三军
后尽开颜&qut;
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你可能不会想到长征的艰辛。战士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可是我们有些孩子在吃穿上挑三拣四;红军战
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总有一些士兵穿着薄衣服在寒风中行走,但我们把不喜欢的衣服扔在满是衣服的衣柜前。
有时我在想,长征是什么呢?是童话?是故事?不,不,光是这些词无法形容长征的精神。长征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在学习中
遇到难题时,我们可以不时地发扬长征中的坚韧不拔精神,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放弃。
当我们不小心被甚或绊了一跤,我们是不是可以学***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处境是多么的不容乐观,我们都要充满信心,永不言败。
在过去的汶川**时期,我们都是同心同德。我们不是也发扬了长征精神吗?
可见,长征是我们的支柱,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接过前辈的火炬,让长征精神代替长征精神
代传,在史册中熠熠夺目!
【评语】小作者读了《永远的长征》颇有感受,笔下描述了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卓绝的行军生活。激励青年一代弘扬红军精神,把红军战士列为单子
样,学好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它短小精悍,体现了一个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非凡气质。
长征的观后感(篇7)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司令部从瑞金悄悄出发,领导红军
一、三、
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进行了战略转移,向湘西转移,开始了悲剧性的、前途未卜的漫长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部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的传奇牺牲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础。它激励了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走向一个无人能**的未来。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壮举。它就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大地上的红丝带,成为人类坚毅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遭遇战。路上有368天的行军时间。剩下的100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着名记者**统计:
红军共爬山18座,其中5座终年冰雪覆盖;跨过24条河流;通过12个省;占领62个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打败或逃避**军的追捕。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动”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迫使红军实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
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为首的准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司令
3、 六、二路军从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他们还聘请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并派出两军封锁赣粤边界。所谓政治围困、文化围困、经济围困、交通围困,加上近百万部队的军事围困。红军因为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很多的困难。陈诚、薛岳逐渐占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撤退到白水、头陂等地筑垒。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了正规战争,与他并肩作战,他越来越精力充沛。
他向江西派出重炮,配合10个纵队近30个师加紧进攻。9月底,他攻占宁都等地,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旬,**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后方机关,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共有86000余人被迫突破长征。其中,第一军团19880人,第三军团17805人,第五军团12168人,第八军团10922人,第九军团11538人。
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纵队9853人。经过20多天的战斗,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长征一始,红军遭遇了长征中最残酷的战斗:
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形成第四道封锁线。红军面前,有湘江,左有桂军,右有河南军,接着**军和广东军阀陷入绝境。25日,**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军委纵队距离最近的湘江过境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他们轻装上阵,一天就能到达。但由于山路狭窄,后续部队从苏区运来的物资多,行动缓慢。他们一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失去了。11月29日,敌人向渡江红军发起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在红军的狙击阵地上,炮弹和重弹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修建防御工事的士兵都惊呆了,耳朵和鼻子流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抗敌机和重炮的红击。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敌人向我发起了全面进攻,企图夺回渡轮,在渡口中间歼灭我。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战是用刺刀和手榴弹打败了敌人的整个连和营。湘江两岸流淌着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渡船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当日17时,我国**和红军终于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红军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横渡湘江后,**红军和**军委两个纵队已从8日开始。6万人锐减到3万人。